经典导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舜耕书院 >> 经典导读 >> 正文

孟子•梁惠王(下)注释与说解㈣

2014-11-16   作者:本站原创   来源:   点击:  

取燕章

齐人伐燕(1),取之(2)。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3)?”孟子对曰(4):“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5),汤是也(6)。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7)。《书》曰(8):‘汤一征(9),自葛始(10)。’天下信之。‘东面而征(11),西夷怨(12);南面而征,北狄怨(13)。曰:奚为后我(14)?’民望之(15),若大旱之望云霓也(16)。归市者不止(17),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18),若时雨降(19)。民大悦。《书》曰(20):‘徯我后(21),后来其苏(22)。’今燕虐其民(23),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24),箪食壶浆以迎王师(25)。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26),毁其宗庙(27),迁其重器(28),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29),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30),是动天下之兵也(31)。王速出令,反其旄倪(32),止其重器(33);谋于燕众(34),置君而后去之(35),则犹可及止也(36)。”

注释:

(1)伐:攻打。燕(yan1):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一。(2)取之:占据了燕国。(3)何以:怎么。待:对待,处理。(4)对:回答。(5)为(wei2)政:施行仁政。(6)汤是也:商汤就是这样。汤,指商朝圣王商汤。(7)闻:听说。以:凭借。千里:方圆千里的土地。畏:畏惧。(8)书:指《书经·商书·仲虺(zhao4hui1)之诰(gao4)》。(9)征:征伐。(10)自:从。葛(ge3):国名。(11)东面:向东。(12)西夷:西方的夷人百姓。(13)北狄(di2):北方的狄人百姓。(14)奚为(xi1wei4)后我:为什么这么晚才来救我们。(15)望:盼望。(16)若:好像。霓(ni2):雨后的彩虹。(17)归市者:回来做买卖的人。止:阻止。(18)诛:惩罚。吊:慰问。(19)时雨:及时而来的雨。(20)书:指《书经·商书·仲虺之诰》。(21)徯(xi1):期待。后:君主。(22)后来其苏:君主来了使我们能复苏。(23)虐:虐害。(24)以为:认为。拯(zheng3):救。(25)箪食(dan1shi1):用竹筐装着食物。壶浆:用壶装着汤水。以:而。师:军队。(26)系累(ji4lei4):捆绑连累。(27)宗庙:国君祭祀祖先的地方。(28)迁:运走。重器:象征国家尊严和权力的宝器。(29)固:固然。畏:畏惧。(30)倍地:吞并燕国而使国土面积加倍。(31)是:这。动天下之兵:使天下之兵反动。(32)反:使人返回。旄倪(mao2ni2):老人和孩子。(33)止:放弃而不动。(34)谋:商议。于:跟。燕众:燕国的民众。(35)置:选定。去之:撤离燕国。(36)则:那么。犹:尚且。及:来得及。止:停止被各诸侯国攻击。

译文:

齐国人攻打燕国,占据了燕国。诸侯将要谋划着救燕国。齐宣王说:“诸侯们大多都谋划着寡人,怎么处理呢?”孟子回答说:“臣听说凭借七十里土地,而能在天下施行仁政,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过凭借着千里土地而畏惧别人的。《书经》中说:‘商汤一出征,是从葛国开始的。’天下信赖他。‘向东征伐的时候,西方的夷人百姓就怨恨;向南征伐的时候,北方的狄人百姓。西方、北方的百姓都说:为什么不先来征伐我们?’庶民仰望着他,就好像大旱的时候盼望云雨和雨后的彩虹。对回来做买卖的人不要阻止,使耕田的人仍然安心地耕田,惩罚那暴虐的君主而慰问那些庶民,就好像降下的及时雨。因此,庶民非常喜悦。《书经》中说:‘期待我们的君主来,君主一来我们才能复苏。’如今燕国国君虐害他的百姓,大王前往征伐,庶民认为将要把自己从水火之中拯救出去,就会用竹筐装着食物,用壶装着汤水,用来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捆绑连累庶民的父母兄弟,毁坏燕国国君祭祀祖先的宗庙,运走象征国家尊严和权力的宝器,怎么能行得通呢?天下固然畏惧齐国的强大,如今又吞并燕国而使国土面积加倍了,却不施行仁政,这是使天下之兵反动。大王快速发出号令,使燕国的老人孩子返回家园,放下燕国的宝器而不要运走;跟燕国的民众商议好,重新选定燕国的国君然后就把军队撤离燕国,那么,尚且还可以来得及停止被各诸侯国攻击。”

朱注: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千里畏人,指齐王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

(霓,五稽反。徯,胡礼反。两引书,皆商书仲虺之诰文也。与今书文亦小异。一征,初征也。天下信之,信其志在救民,不为暴也。奚为后我,言汤何为不先来征我之国也。霓,虹也。云合则雨,虹见则止。变,动也。徯,待也。后,君也。苏,复生也。他国之民,皆以汤为我君,而待其来,使己得苏息也。此言汤之所以七十里而为政于天下也。)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累,力追反。拯,救也。系累,絷缚也。重器,宝器也。畏,忌也。倍地,幷燕而增一倍之地也。齐之取燕,若能如汤之征葛,则燕人悦之,而齐可为政于天下矣。今乃不行仁政而肆为残虐,则无以慰燕民之望,而服诸侯之心,是以不免乎以千里而畏人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旄与耄同。倪,五稽反。反,还也。旄,老人也。倪,小儿也。谓所虏略之老小也。犹,尚也。及止,及其未发而止之也。范氏曰“孟子事齐梁之君,论道德则必称尧舜,论征伐则必称汤武。盖治民不法尧舜,则是为暴;行师不法汤武,则是为乱。岂可谓吾君不能,而舍所学以徇之哉?”)

说解:

如果是为了救燕国百姓于水火而发兵,可谓“齐人伐燕”;如果齐宣王是为了争霸而发兵,便不可谓“齐人伐燕”。然而,不管究竟是为什么,毕竟伐燕已经成为事实,而且占据了燕国,由此而引来的是其他诸侯国要商量着救燕国,且不说那几个诸侯国出于什么目的,但毕竟是有几个诸侯国要一起与齐国交战,因此,齐宣王开始为此而着急,向孟子询问对策。

孟子先从商汤开始说起,表明施行仁政不在于国土大小,只要施行仁政,可以成为天下天下归心而成为王者。当然,国土面积大了,要施行王道仁政更有条件。然而,齐国拥有千里国土,为什么齐宣王却畏惧其他诸侯国呢?如果能得齐国百姓之心,不应当有畏惧;如果能得燕国百姓之心,不应当畏惧;如果能使天下百姓向往齐国,也不应当畏惧。

商汤开始征伐,是从葛国开始的。为什么没有出现被葛国之外的其他国家攻击的事情,天下反而能够信赖商汤呢?因为商汤施行仁政,因为商汤是为了救葛国百姓,所以,商汤征伐某个国家,其他国家的百姓都盼望商汤前来,甚至怨恨商汤来得太晚了。百姓盼望商汤就好像大旱盼望天降甘霖和雨后彩虹,甚至事先就把商汤当做自己的国君了,商汤是怎么做的?首先,对回来做买卖的人不阻止,是为百姓着想;其次,使耕田的人仍然安心地耕田,是为百姓着想;再次,惩罚那暴虐的君主而慰问那些庶民,仍然是为百姓着想。其中的关键是,虚伪的讨好百姓,不是仁政;为了得到土地、权位而讨好百姓,更不是仁政。

如今燕国国君虐害百姓,齐宣王前往征伐。假如说燕国的百姓认可齐宣王是去拯救百姓的,才能算是王者之师,百姓才会真诚欢迎。反过来,如果齐宣王到了燕国,杀害人家的父兄,捆绑连累人家的子孙兄弟,那是虐害百姓,百姓会起而抵抗;如果毁坏燕国的宗庙,运走燕国的宝器,那是侵灭别人的国家,其他诸侯国会因此而动兵相救。这样,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齐国强大,固然使人畏惧,但是,凭借自身的强大而使人畏惧,不会使人心服;如今土地范围增加了一倍,不行仁政,那就是无安慰燕国之民,而只有征服诸侯之意,那就只能更增加其他诸侯国的畏惧,当畏惧过强的时候,就会转而成为兴兵攻齐的原因。如今,齐宣王在几个诸侯商议要救燕国,也就是遇到了几个诸侯要与齐国为敌,齐宣王才知道畏惧而向孟子询问对策。

孟子先遵循王道而给齐宣王讲了仁政之事,然后才出对策。所出的对策是什么?首先,使燕国的百姓能安定——使老人和孩子都能回到自己的家乡;其次,放弃占据燕国之意——不要运走象征燕国尊严和权力的宝器;再次,安定燕国局势——与燕国的百姓谋划,而为之立新的国君;最后,撤兵离开燕国。总之,就是使民能安,使国能稳,然后或许可以来得及止住各国诸侯发兵。到此为止,所记述的都是孟子劝谏梁惠王和齐宣王的话,《四书章句集注》引用范氏的话说得非常好:“孟子事齐梁之君,论道德则必称尧舜,论征伐则必称汤武。盖治民不法尧舜,则是为暴;行师不法汤武,则是为乱。岂可谓吾君不能,而舍所学以徇之哉?”

鲁哄章

邹与鲁哄(1),穆公问曰(2):“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3),而民莫之死也(4)。诛之(5),则不可胜诛(6);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7)。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8),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9),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10);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11),有司莫以告(12),是上慢而残下也(13)。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14)。’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15),君无尤焉(16)!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17)。”

注释:

(1)邹(zou1)、鲁:春秋时的两个诸侯国。哄(hong4):争斗的声音。(2)穆公:邹国国君。(3)有司:各方面的专职官吏。(4)莫之死:没有人为此而死。(5)诛:责罚。(5)胜(sheng1):尽。(7)疾:痛恨。(8)凶年饥岁:灾荒年成。(9)转(zhuan3):辗转流浪。壑(he4):山沟、深坑。(10)散(san4):流散。之(zhi4):同“至”。几(ji1):接近。(11)仓廪(lin3):存放粮食的地方,存放谷物的叫做仓,存放米面的叫做廪。实:满。府库:存放财宝的地方,有出有入的叫做府,多入而少出的叫做库。(12)莫以告:没有人把此事告知。(13)是:这。上慢:在上位而怠慢。残下:残害在下位的人。(14)反:返回。(15)夫(fu2),发语词。(16)尤:责罚。(17)死其长(zhang3):为官长而不惜一死。

译文:

邹国与鲁国发生了争斗,邹穆公问道:“我的管事官员为此而死的有三十三人,但是,庶民没有一人为此而死。要杀罚他们,却不可能杀罚得过来;不责罚他们,却痛恨那种看着长官之死而不救的做法。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说:“灾荒年成的时候,您的庶民老弱病残的辗转流浪在山谷荒野,年轻力壮的流散到四面八方的接近千人了,然而您的量仓府库之中却粮食财宝充实丰满,管事的官员没有人把这种情况告知国君,这就说明在上位的人怠慢而且残害在下位的人。曾子说过:‘要引以为戒,一定要引以为戒啊!从你这里怎么出去的,就会怎么样回到你这里。’那些庶民从今而后就是在回报那些管事的官员,您不要责罚他们!国君能够行仁政,这些庶民就会感到在上位的人可亲近信赖,而且可以为长官不惜一死了。”

朱注:

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哄,胡弄反。胜,平声。长,上声,下同。哄,斗声也。穆公,邹君也。不可胜诛,言人众不可尽诛也。长上,谓有司也。民怨其上,故疾视其死而不救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

(几,上声。夫,音扶。转,饥饿辗转而死也。充,满也。上,谓君及有司也。尤,过也。)

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君不仁而求富,是以有司知重敛而不知恤民。故君行仁政,则有司皆爱其民,而民亦爱之矣。范氏曰:“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有仓廪府库,所以为民也。丰年则敛之,凶年则散之,恤其饥寒,救其疾苦。是以民亲爱其上,有危难则赴救之,如子弟之卫父兄,手足之捍头目也。穆公不能反己,犹欲归罪于民,岂不误哉?”)

说解:

邹国和鲁国都是诸侯国,邹国在鲁国境内,所以,两国之间的争斗叫做“哄”。在争斗过程中,官员死了三十三人,但是百姓却没有为此而死的。原因何在?孟子说,官员对庶民无爱心,庶民也就不会关心官员之生死。官员爱民,不能停留在口头上,不能局限于号令上,而必须落实在实际行为之中。在遇到灾荒战乱的时候,百姓们背井离乡去逃亡,官府的仓库之中却很充实,官员们为了自身的政绩而有灾不上报,或者为了自己的政绩而谎报灾情,都是不爱民。

邹穆公要责罚百姓,却因百姓众多而无法责罚。国君应该责罚的是谁?孟子说,应该责罚的不是百姓,而是官员。再进一步来说,应该责罚的也不是官员,而是国君自己。因为国君不选任贤德之人做官员,又不行仁政,所以,国君应当自我反省。百姓无不痛恨贪官污吏,无不爱戴清廉爱民的好官,因此,只要国君能行仁政,就必然会选任贤人;有贤人在位,必然能得到百姓的拥戴,遇到国家有危难的时候,百姓才能与君臣一心,这样,百姓才能把国家的事、官员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为此而置生死于度外。国君应当致力于仁政爱民,而不应该致力于使百姓为国家、为官员而死。

上一条:孟子•梁惠王(下)注释与说解㈤

下一条:孟子•梁惠王(下)注释与说解㈢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文学院 电话:0531-82769210  邮编:250022

Copyright 版权所有 必赢71886网址登录 - 必赢平台网站多少 All rights reserved.2019

鲁ICP备0905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