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舜耕书院 >> 经典导读 >> 正文

如何走进经典名作《战争与和平》

2013-08-03   作者:本站原创   来源:   点击: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经典名著,由于其描写战争场面的雄浑和反映社会生活之广阔,因此被称为当代“《伊里亚特》”和“百科全书”式的小说。的确如此,在我所接触的各类战争题材文学作品中,只有西方早期的著名史诗《伊里亚特》,和其后的《静静的顿河》可与之相媲美。战争,这个人类极为愚蠢自负的行为,却竟然构成人类历史发展的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影响着历史的进程和人们的生活选择。在这场俄国抗击法国入侵的这次卫国战争中,最大的一次战役发生在1812年9月7日的波罗金诺。在这场战役中,法国投入兵力13万人,俄国则以15.4万人的兵力迎战。双方从清晨五点半钟激战至下午7点。法方给俄军造成了4.5万人伤亡的损失,但他们取得的是一场惨胜:他们在波罗京诺付出了3.5万人伤亡的惨重代价,因此在波罗金诺这块不大的地方横陈着近8具尸体,层层叠叠,遍布旷野,双方的将军和士兵似乎都被自己的疯狂行为吓住了,于是俄国军队在第二天悄然撤离,而拿破仑的军队也失去了战斗激情,虽然占领了莫斯科,但在这座空城里,却决定了他们未来的失败。

《战争与和平》创作时间长达6年,长约100万多字,四卷八部,可谓卷帙浩繁,书中主要人物就有几十个,次要人物上百个,再加上作品所反映生活年代的久远,因此,能够连续读下这部作品,绝非易事。但是只有深海才藏有蛟龙,只有高山才长有灵芝,只有博大的作品才能够给我们以博大的胸怀,只有崇高的山峰,才能带给我们一览众山小的宽广境界。为了使大家尽快地走进《战争与和平》,走进托尔斯泰。我想有必要给大家先解决这么几个问题。

一、关于创作动机

托尔斯泰出生于1828年8月28日,全名为列夫·托尔斯泰。“列夫”就是“狮子”的意思,就托尔斯泰所取得的文学成就而言,他完全可以称的上是世界文坛的“雄狮”。托尔斯泰出生在大贵族大地主家庭,贵为伯爵,衣食无忧,大半辈子生活在美丽的庄园纳斯纳亚·波良纳,平时打打猎,钓钓鱼,过着近乎纨绔子弟的生活,34岁结婚娶了美丽的皇家医官女儿索菲亚·别尔斯小姐,更是幸福无比,而《战争与和平》正是在婚后六年的幸福生活中创作完成的。不过托尔斯泰表面上的“奢侈”与“悠闲”却掩饰不住内心的矛盾和痛苦,这便是他虽然表面上过着优裕的生活,满足着感官享受,可是内心却憎恨这种腐败的生活,并充满自责,负有罪感,这真是很奇怪的事情。这种矛盾的心理,与时代的变化有关,即社会转型时期所造成的价值失衡在作者内心的反映。十九世纪60年代初俄国进行了农奴制改革,俄国也由此在一夜之间从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变为资本主义国家。农奴的被解放,带来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作为传统农业文明的俄国贵族受到了来自市场经济和工业文明的猛烈冲击,由于贵族生产观念和经营方式的落后,许多贵族纷纷破产。不过这一切对托尔斯泰来说影响不大,他凭借着自己丰厚的稿费不但躲过了这一劫,反倒趁机购买了不少土地。但托尔斯泰经济上的富有,代替不了精神上的困惑,因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使他自己的生存有一种危机感,看到作为他那个阶级的大多数贵族竟莫名其妙的溃败。贵族阶级历来都是社会的统治阶级,为这个社会提供着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而入今却岌岌可危,陷入尴尬境地。如果一般的商人破产了,他会简单地认为这便是经济原因,而有理性的贵族却很容易把经济原因归为文化原因,甚至会把家庭破败看作是因为有罪而遭受惩罚,这种罪感就来自千百年来对农奴的剥削,而今天得到了报应。因此,许多贵族为了挽救家族所做的不是改革经济,而是进行赎罪,这就是为什么托尔斯泰会经历着长期的内心痛苦。托尔斯泰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一开始还未完全把贵族的生存危机看作是一种赎罪行为,而是对贵族还抱有信心,想回到过去从历史中找寻原因,因为相当年俄国的贵族是何其强大,竟打败了强大的法国,而法国在文明和文化上可是远远高于自己,是自己的老师。在那种极其贫困落后的条件下,俄国贵族竟爆发出那么高涨的热情和勃勃生机,而如今都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现在的贵族这么腐败和堕落,他们为了维持生存又卖地又卖森林,整日与那些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商人打交道,尊严丧失,斯文扫地,爱面子更爱钱了呢?因此,托尔斯泰企图从以往卫国战争的胜利中,从老一代的优秀贵族身上去寻找今天的精神资源,重新振奋起贵族的精神,解决自己的内心矛盾和痛苦,解决俄国贵族的生存危机和出路,成了托尔斯泰创作《战争与和平》的真正动机。

二、关于战争

在托尔斯泰创作《战争与和平》以前,描写、记录1804年卫国战争的文学作品和历史书籍可谓汗牛充栋,那么战争结束100多年之后,托尔斯泰再去写这场战争将会靠什么超越前人的呢?这便是对战争观念的改变。

人看不到事物本身,人总是借助观念来看待事物,因此,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事物。文学创作的根本意义在于从新的观念出发,去发现生活,打开生活,让人们受到新的启迪。托尔斯泰在战争观念上有三点创新:一、托尔斯泰认为战争本身好像也存在着生命似的,其本身也存在着一个发生、发展、高潮、结束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都和人的操纵无关,从而取消了战争中的英雄观念。战争发生于偶然,战场上更是瞬息万变,战争的结束更带有神秘性,不是某个英雄或帝王将相所能决定的。二、对常用爱国主义来解释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强调民族利益至上的做法持批判态度。战争开始时也许还有侵略反侵略的道义之分,但是在战争进行的最为激烈的时候,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战胜了爱国主义。托尔斯泰认为人是至上的,国家的存在是建立在为人服务的基础之上的,更何况俄国的胜利延缓了落后的农奴制存在。三、战争对人的影响。在托尔斯泰看来,战争固然造成家国的破坏,个人的死亡,但是战争也有积极作用,这便是对人的精神起着洗涤作用。这些裹挟在战争中的贵族青年们,在饱受战争的洗礼之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也在加深,精神也在升华。因此,正是具备了上述三点战争观,才使得托尔斯泰在反映战争的同时,也给人以全新的感受。

三、关于人物

《战争与和平》尽管把战争描写得非常生动和非常详尽,但它毕竟不是一部历史书,而是一部文学创作,是一部长篇小说,它的主要描写对象并不是战争本身,写战争只是手段,目的则是刻画出一系列丰满的人物,这是文学创作和历史书写的根本不同,因此,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是我们进入《战争与和平》的最终目的。叙事性文学作品的成功是以人物是否成功为标志的。纵观整部作品,比较成功地刻画了这么几个人物:即彼埃尔、安德烈、玛丽亚、尼古拉、娜塔莎、海伦。这六个人分别属于四大家族,即彼埃尔属于别祖豪夫家族,安德烈和玛丽亚属于包尔康斯基家族,尼古拉和娜塔莎属于罗斯托夫家族,海伦属于库拉金家族。整个作品在结构上如果从纵向来看,一方面是不断的战争,一方面是四个家族的兴衰;从横向上来看,就是这四个家族互相之间的恩怨利害关系,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感情纠葛,两纵四横,就构成了作品的网状结构,而每个人物都是这个网上的连接点。

1、彼埃尔

彼埃尔是一个私生子,但他的父亲别祖豪夫伯爵却是彼得堡最富有的贵族之一。彼埃尔为人朴实、憨厚,长得高高大大,由于长期生活在国外,接受了一些进步思想影响,崇拜拿破仑,再加上对国内的人情世故不太了解,因此,很多人认为他很怪,很傻,当然自从他接受了父亲死后的这笔巨大遗产,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的时候,很多人便忽然认为彼埃尔实际上很聪明。其实彼埃尔是个非常善良的人,也是富有精神的人,这便是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一方面他意志软弱,禁不住物欲和肉欲的诱惑,并尽可能的贪图享受,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不安于现状,时时自责的人,这种矛盾的心境促使其不断地超越自己。他经历了错误的婚姻,信仰过共济会,尝试过解放农奴,参加过决斗,上过战场,见证了莫斯科的大火,只身刺杀拿破仑,当过俘虏,受过一个农民卡拉塔耶夫的启示,他爱上娜塔莎,并与之成家生子,婚后又对政治发生了兴趣,并预示着未来“十二月党人”事件的发生,由此可见彼埃尔的生活经内容多么的丰富。人活着不是看谁活得最长,是看谁经历的最多,同时只有不断反思的生活,才是真正属人的生活。

其实在彼埃尔物身上托尔斯泰的成分最多,他想通过这位近乎天真未凿的人来探讨生活的意义。托尔斯泰相信自然是至善的,凡是符合自然的,也就是符合善的,彼埃尔就是一位接近自然的人,他那还未完全开化和世俗化的心灵使得他只能依照大自然赋予它的感觉行事。具有这样心灵的人会常常得到生活的“照顾”,因此,他在现实生活中得到的幸福最多,其原因是他比别人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感觉力,率性而为,不羁章法,使他比一般人更能够体悟到什么是“自然至善”,而这一点后来就构成了“托尔斯泰主义”初始内容。从某种意义上看彼埃尔身上还有东方的道家思想,这便是“不为而无所不为”,因此,作为中国人来说了会觉得这样一位人物有些亲切。

2、安德烈

与彼埃尔不同,安德烈出生在簪缨之家,身份高贵,家教良好,性格刚直,注重荣誉。在安德烈看来,人生的意义在于报效国家,因此战争到来之日,正是为国出力、光宗耀族之时。正是由于安德烈的荣誉至上,为此他并不把别人甚至自己的亲人的痛苦、乃至生命放在心上,连可爱的妻子难产而死,他也没有表现出多么的痛惜,他要成为拿破仑那样的军事天才,一战成名。可惜在战场上当他想像阻止溃败的士兵再冲锋时,当他挥动旗帜想一呼百应,响应者云集而力挽狂澜时,却负伤倒地,醒来一切都静悄悄,只有蓝天那么高远,顿时发现还有比荣誉更为重要的东西,这便是生命,活着。安德烈伤病痊愈后回到家中,死神暂时放过了安德烈,但却没有放过他的妻子,孩子生下来了,母亲却死了,一时间生与死擦身而过,这便是人生,安德烈由此更加陷入了消极。但由于安德烈年轻的身体,以及娜塔莎的爱情使他重新感到生活的温暖,可是恋爱的失败又再次把他送上战场,这一次他不再是为了功名,而是为了逃避生活和怨恨生活,以及寻找并报复情敌阿纳托利(海伦的哥哥,情人娜塔莎的勾引者),走上了战场,但这次却再次被炸弹炸伤,在也没有了伤愈的幸运,而是死神占据了上风。安德烈在死神来临面前,在情人娜塔莎面前,他的观念彻底改变了,他不再看重功名,不再怀有怨恨,而是对生活表达了宽恕和爱,以及对重返基督教信仰的渴望。

如果说彼埃尔身上有一半的托尔斯泰,那么安德烈身上则有三分之一的作者,安德烈像彼埃尔一样,都皈依了上帝,尽管经历不一样,但都殊途同归。

3、玛丽亚

玛丽亚是安德烈的妹妹,长得不美,甚至可以说有点丑,是个不谙风情的老姑娘。但玛丽亚却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善良、仁爱、宽恕,这一切常让人想起托尔斯泰的母亲,特别是玛丽亚凭着巨大财富的陪嫁嫁给尼古拉而使其摆脱家庭经济窘境时,这一点更像托尔斯泰母亲的行为。托尔斯泰的祖父像作品中尼古拉的父亲老罗斯托夫一样,为人仗义,热情好客,但也挥霍虚荣,不计成本,使得家庭濒临破产,托尔斯泰的父亲不得不娶了这位玛丽亚似的老姑娘——托尔斯泰的母亲,挽救了家庭的经济危机,托尔斯泰大半生所生活所创作的庄园雅思纳亚·波良纳就是其母亲的陪嫁之一,可见陪嫁之丰富。玛丽亚与哥哥最大的不同就是她从不争胜好强,出人头地,而是讲究忍耐、宽恕和爱,她与哥哥相迥异的结局,证明了托尔斯泰对她的肯定。

4、尼古拉

尼古拉·罗斯托夫最像托尔斯泰家庭的乡村贵族,作者在作品中对该家族的偏爱也是比较明显的。尼古拉身上农民的特征最为明显,这便是忠诚、老实、朴素,有强烈的爱国心。尼古拉到前方打仗没有彼埃尔的追求生活意义,也安德烈想成名天下的野心,而是出自真诚的保家卫国,光宗耀祖。尼古拉重视责任和义务,为使摆脱家庭经济危机,他抛弃了个人利益,选择了玛丽亚作为自己的妻子,婚后勤奋经营农庄,最终振兴了家族。可是长处和短处也往往是共存的,尼古拉缺乏思考能力,因此他的忠诚接近于愚忠,他对沙皇所表现出来的狂热正是农民对皇帝的崇拜所具有的,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使得托尔斯泰有点不满。一方面让尼古拉娶了不美的也不谙风情的女人,另一方面在战争结束时,让其弟弟死掉,母亲也因刺激而成为痴呆。不管怎样,尼古拉是个可爱的青年农民,他代表着乡村文明的未来。

5、娜塔莎

应该说娜塔莎是托尔斯泰心目中最理想的女性,她美丽、善良、单纯、富有青春活力。这个在偏远乡村中长大的贵族少女,置身于富丽堂皇的京都舞会上,如出水芙蓉,天然雕饰,那纯洁的美,引起了整个社交界的震动。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单纯的美人儿,本来和安德烈相爱是非常匹配的一对,但虚荣和情欲俘获了她那单纯的心,最终走向了背叛爱情,毁掉家族荣誉的地步。在这里托尔斯泰显然已和卢梭那种自然至善的观点产生了分歧,虽然娜塔莎最后觉醒了,与彼埃尔结合后变成一个稳健持重的贤妻良母,但是她的这一曲折发展过程使托尔斯泰认识到,人单凭自己的努力是很难体悟到“自然至善”的。这样从娜塔莎身上得出了“托尔斯泰主义”思想建构的必要。

6、海伦

海伦是天生的美女,属于生活在都市的库拉金家族。海伦及其瓦西里家族代表了彼得堡人的观念,他们没有丝毫的爱国心,也没有贵族的责任感,也不信仰上帝,只是些拜金主义者和功利主义者。彼得堡代表城市文明,在托尔斯泰眼中彼得堡虽然在地理上属于俄罗斯,但在精神上则属于西欧,属于现代都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相比,托尔斯泰否定都市文明,认为都市文明是罪恶的、病态的。海伦虽然貌似天仙,但内心却极为肮脏,乱搞男女关系,伤风败俗,严重违背了自然,最后受到自然的惩罚而过早地香消玉殒了。与娜塔莎的天生丽质相比,娜塔莎这枝美丽的花朵是开在乡间土地上的,因而是健康的、旺盛的。而海伦这枝美丽的花朵是开在都市水泥上的,因而是妖冶的、病态的,因此,托尔斯泰所赞赏的是娜塔莎,尽管她走过错路,但她能够反思生活,迷途知返。当然我们不能赞同托尔斯泰对城市所怀有的偏见,并因此对人物处理上的不公正,但托尔斯泰正是通过他的这些“思想”,这些独特的“观念”,甚至是“偏见”,为我们塑造出这么多丰富的人物形象。

我想只要了解了上述人物,也就读懂了《战争与和平》。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长青。托尔斯泰说,如果你想知道作品中写的什么,那只好劳驾你把作品再通读一遍,作品的思想包含在每一句话里。尽管我把这些人物做了概括,但并不十分准确和完善,何况也只是我自己的阅读体会,因此,要真正了解,还得靠自己的感知,“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想,有一千个读者,也会有一千个彼埃尔、一千个安德烈,一千个尼古拉。那么,大家就放开读吧,相信自己的感觉吧。

四、参考资料

要想进一步了解对托尔斯泰作品的理解,可参阅本人的几篇论文,如下:

1、《论托尔斯泰创作思想的嬗变对其长篇小说结构形式的影响》,《四川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2、《论托尔斯泰的“泛现实主义化”创作及其得失》,《四川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3、《论< 复活>创作中的新伪古典主义美学特征》,《宁夏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4、《试论托尔斯泰创作中的审丑意识》,《南京师大学报》2002年第2期。

上一条:生活如诗——讲授《唐诗三百首》有感

下一条:生活如诗——讲授《唐诗三百首》有感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文学院 电话:0531-82769210  邮编:250022

Copyright 版权所有 必赢71886网址登录 - 必赢平台网站多少 All rights reserved.2019

鲁ICP备0905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