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舜耕书院 >> 经典导读 >> 正文

QQ群讲座稿259讲:《诗经·小雅·常棣(音第)》(三)(2018.01.14)

2020-08-04   作者:   来源:   点击:  

第二五讲:QQ群讲座稿:《诗经·小雅·常棣(音第)》(三)(2018.01.14)

【欲学圣贤君子道,躬行孝悌敬读经。温柔敦厚诗言志,正解在于毛诗中。回归道统非易事,千年众说起纷争。近百余年反传统,今须本正且源清。宗来本是自己学,来到各群因邀请。今日群数二六八,每周今晚学诗经。群里不聊亦不辩,垂询请给我留言。来者不迎去不送,是否愿学凭自愿。文稿均在空间里,任凭转帖任浏览。】

请先阅读诗序与原文三遍(建议背诵):

诗序:《常棣》,燕(音艳)兄弟也。闵【同悯】管、蔡之失道,故作《常棣》焉。

第一章:常棣之华,鄂不韡韡(音伟)。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第二章:死丧(音桑四声)之威,兄弟孔怀。原隰(音习)裒(音剖二声)矣,兄弟求矣。

第三章:脊令(音机灵)在原,兄弟急难(音南四声)。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第四章:兄弟阋(音细)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蒸也无戎。

第五章:丧(音桑四声)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第六章:傧(音鬓)尔笾(音边)豆,饮酒之饫(音欲)。兄弟既具,和乐(音勒)且孺。

第七章: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音西),和乐且湛(音丹)。

第八章:宜尔家室,乐(音勒)尔妻孥(音奴)。是究是图,亶(音胆)其然乎。

四、第二章讲解:

【1】第二章原文:“死丧(音桑四声)之威,兄弟孔怀。原隰(音习)裒(音剖二声)矣,兄弟求矣。”《毛传》注曰:“威,畏。怀,思也。裒,聚也。求矣,言求兄弟也。”以下据《毛传》之注,以及诗句之象,而理解此章之义。

此所谓“死丧”,兼及“父母之死丧”与“兄弟之死丧”。凡是有生者,则必有死;凡是既有者,则必有丧亡。此乃天地之间自然、必然之事,然而,人间亦必有发自内心之人情。无论所“死丧”者是父或母,是兄或弟,而无动于衷者,其人心失矣。

何谓“死丧”?“人死不能复生”,此之谓“死”;虽已失之而或许可以复得,此谓之“亡”;既已失之而永无复得之日,此谓之“丧”。是故,“死”与“丧”皆有“一去不复返”、“一失不再得”之义,盖“死”侧重于言父母,“丧”侧重于言兄弟。

“威”者,“畏”也,有“威”而后“可敬畏”也。“死丧”何以有“威”也?其“威”来自天,是“天威”而非“人威”。人有“死于非命”者,是人所“咎由自取”,皆为“短命”者,除此之外,皆可谓“死生有命”,未有人能延续“天命”者。

得以成“父子”、“兄弟”者,禀受“天恩”而成,非“父子”、“兄弟”所能自择者,倘若“父子”至于“不慈不孝”,兄弟“不友不恭”而导致“反目成仇”,可谓辜负“天恩”;“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以,亦不免于“死丧”之“天威”。

【2】何谓“兄弟孔怀”?可解为“兄弟之间无不思之而甚畏”。“孔”者,“甚”也;“怀”者,“思”也,存之于心而无法忘怀也;“孔怀”者,所思甚深甚切也。兄弟所“孔怀”者,何也?一者,兄弟共“怀”其父母也;再者,兄弟之间相“怀”也。

何以所言不及“兄妹”、“姐弟”、“姐妹”?由“兄弟”可以推及之,“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惟以“兄弟”之象而概括之也。兄弟皆得父母之血气,又如同本之枝丫,故有“同气连枝”之喻。同气,则当相亲;连枝,则当共荣。

父母在世之时,兄弟或共同承欢膝下,有一人不安则父母之心不安,兄弟不和不睦则父母忧苦;或共同尽孝于父母,有一子尽孝则父母可免于饥寒孤独,无不尽孝而和睦则父母可享天伦之乐。子女孝顺,则唯恐“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

忠臣必出于孝子之家。不能“老吾老、幼五幼”者,岂能“及人之老、及人之幼”?不孝于父母者,却待他人甚好,则若非虚伪,便是为私利。不孝于父母者,兄弟难有和睦;兄弟不和睦者,岂能谓之孝子?岂敢自以为是孝子?岂能有仁爱之心?

无论父母是否在世,兄弟之实无可改变,不可使父母在天之灵不安倘若父母去世,则人间最亲者“莫如兄弟”矣,然而,“死丧之威”亦不免于兄弟。谁不欲兄弟皆能健在,和睦相处,休戚与共,相辅相助,同心同德?由此而言,“兄弟孔怀”谓兄弟彼此关心而“孔怀”。

【3】第二章后二句为“原隰(音习)裒(音剖二声)矣,兄弟求矣”,“原”谓高平之地,“隰”为低平之地。其地虽有高低,却能各成其用,各生其所能生,不可因高低而分贵贱。以此喻兄弟虽有性情、贫富、官职、地位之不同,却不可因此而妨碍兄弟之亲。

“裒”为何义?《尔雅·释诂》解曰“聚也,多也”。何以有此解?试据此字之象以求之。此字当是会意字,“从衣、臼(音就)”。“臼”者,中空之器,可以容物也;“从衣”者,谓衣之胸襟博大,可以藏存多物于其中,由“众无共存其中”则谓之“聚”,由“所之物众多”则谓之“多”,引伸之则有“共存、共生、共荣”之义。

“原隰裒矣”,谓兄弟有种种不同,但如高平之地与低平之地,各成其用,各生其所能生,兄弟若能如此,而各在其位、各用其才能,则有何不能相容?又岂有不和不睦之理?兄弟之间不能相容,却相互歧视、妒忌、排斥,乃至伤害,岂能和睦?岂能容得下他人?

试看古今中外,兄弟姐妹不和不睦者何其多也!但为一己之私心、私情、私欲、私利,竟不惜违逆天心、天恩、天伦,竟不惜使父母或父母在天之灵不安,竟不惜蒙蔽自身之良心、良知、真情。呜呼!何其可悲、可怜、可叹也哉!

【4】欲解“兄弟求矣”之义,关键在于“求”字。《毛传》曰:“求矣,言求兄弟也。”盖用《周易》“同气相求”之义,解“求”为“求索”、“寻觅”也。“家和万事兴”,“家和”并非求之于他人,而在于“反求诸己”。“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书经·康诰》曰:“用康乂民作求。”其《传》曰:“求,等也。言为等匹于商先王也。”其意谓;求,等同也;《康诰》所言之义为,于是康叔治理殷商遗民,而如殷商先王般对待其民。然而,“求索”之“求”,与“等同”之“求”,有何关联?

据《说文解字》,“求”者,“裘”之古字,后借“求”字以表“求索”之义,故另造一“裘”字替代其本字,然后,“求”字之本义不为人知矣。此即“六书”中之“假借”法,即借用已有之字表达难以表达之义,而另加一象而表达其原义,如“莫、暮”,如“其、箕”。

“假借”之二字间,必有内在关联,“求”与“裘”亦不例外。夏季之衣,或许可减少,冬季之裘却必不可少,故须“求索”。,然则,此诗上句“原隰裒矣”之“裒”,与此句“兄弟求矣”之“求”,有何内在关联?

“裒”字“从衣”,有“聚”、“多”之义,谓兄弟之间,当心胸博大、相互包容,而不可歧视、妒忌、排斥,更不可相互伤害;至于“求”,则可谓冬季所不可缺,犹如患难而兄弟更可亲、可信,然而,裘衣与夏衣其用不同,作为“衣”则可谓“等同”。

【5】自西历2012年10月7日为始,学习《诗经》,五年有余矣,至今而二百五十八讲矣,每首诗皆不厌其烦,详细解说,究竟为何?是宗来不仅欲知其然,且欲知其所以然,而不欲人云亦云,更不欲轻易放过疑难之处也。

然而,虽不欲人云亦云,亦不敢随意自创新说,故惟遵从《诗序》与《毛诗诂训传》。何也?今文学派之鲁诗、韩诗、齐诗,宗来不知其原貌矣,汉朝经师所传,如今惟有《毛诗诂训传》尚存。汉人尚能遵从师承,故而或许是最近于圣人之义。

何以不取《郑笺》与孔颖达先生《正义》?郑玄先生多改《毛传》之注而另作新注,从而使《诗经》之学入于学术之中矣。《正义》则多采《郑笺》。何以不取朱子《诗集传》?因其中多弃《毛传》,几乎全弃《诗序》,再次另创新说,更使学《诗经》者不知所从矣。

至圣先师孔子删订《诗经》,非以传“诗”也,非以传“史”也,而是以传圣贤君子之道,以传据乱世之道、升平世之道、太平世之道也。是故,后世之读经者,读经并非目的,要在受教、立志、遵道、躬行,要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

譬如此诗《棠棣》,学者学之,若能明晓兄弟之义,则能由“孝悌”而至于“忠恕”,由“忠恕”而至于“仁义”,由“仁义”而至于“道德”;若能由此而行教化,则能“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而天下有道矣。

倘若学《诗经》而不能振兴圣贤君子之志,徒事于记诵、鉴赏、品评、炫耀,则虽能背诵《诗经》三百篇又有何益?倘若读《诗经》,而以《诗经》为资料,而徒事于学术研究而谋求名利,则非《诗经》之“学习者”。倘若妄解《诗经》以为我所用,则自误误人矣。

【今晚发布完毕。若有垂询,敬请小窗留言直说,必答以供参考。谢绝闲聊与争辩,无礼不答。若贵群不想继续,敬请告知,宗来愿意退出。若有愿转贴、转播者,悉听尊便。】

上一条:QQ群讲座稿260讲:《诗经·小雅·常棣(音第)》(四)(2018.01.21)

下一条:QQ群讲座稿258讲:《诗经·小雅·常棣(音第)》(二)(2018.01.07)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文学院 电话:0531-82769210  邮编:250022

Copyright 版权所有 必赢71886网址登录 - 必赢平台网站多少 All rights reserved.2019

鲁ICP备0905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