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舜耕书院 >> 经典导读 >> 正文

QQ群讲座稿250讲:《诗经·小雅·鹿鸣》(三)(2017.11.12)

2020-08-04   作者:   来源:   点击:  

第二五〇讲:QQ群讲座稿:《诗经·小雅·鹿鸣》(三)(2017.11.12)

【欲学圣贤君子道,躬行孝悌敬读经。温柔敦厚诗言志,正解在于毛诗中。回归道统非易事,千年众说起纷争。近百余年反传统,今须本正且源清。宗来本是自己学,来到各群因邀请。今有群数二五七,周日晚间学诗经。群里不聊亦不辩,垂询请给我留言。来者不迎去不送,是否愿学凭自愿。文稿均在空间里,任凭转帖任浏览。】

请先阅读诗序与原文三遍(建议背诵):

诗序:《鹿鸣》,燕(音宴)群臣嘉宾也。既饮食(音印四)之,又实币帛筐篚(音匪),以将(音江)其厚意,然后忠臣嘉宾,得尽其心矣。

第一章:呦呦(音优)鹿鸣,食(音时)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音江)。人之好(音浩)我,示我周行(音航)。

第二章: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同佻,音条一声】,君子是则是傚【同效,音孝】。我有旨(音止)酒,嘉宾式燕以敖(音熬)。

第三章:呦呦鹿鸣,食野之芩(音秦)。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音合勒)且湛(音丹)。我有旨酒,以燕乐(音勒)嘉宾之心。

七、《鹿鸣》五六句讲解:

【1】首章第四句既言“鼓瑟吹笙”矣,其第五句何以又有“吹笙鼓簧”也?“鼓瑟吹笙”谓宾主和乐,如沐春风,此是以“瑟笙”象“宾主”。第五句再言“吹笙鼓簧”,谓宾主之言,既仁且义;仁义之言,源于心中善性,是以“笙簧”象“言行”与“心性”。

何以“笙簧”可象“言行”与“心性”?《毛传》注曰:“簧,笙也。吹笙而鼓簧矣。”是故,“笙”中有“簧”,因气动其“簧”而其“笙”方能成“音乐”。“笙”取其“生”之义,仁义也;“簧”取其“黄”之义,中正也。“吹笙鼓簧”,“诚于中而形于外”也。

从“五行”而言,东木青,南火朱,中土黄,西金白,北水玄,而“黄”为“中土”之色,五行无土则金木水火无以立、无以成,五色之黄不正则青朱白玄其色难正,中不立则东南西北难辨。“五常”则东仁、南礼、西义、北智、中信,无“信”则仁礼义智不成。

进而言之,据《易经》而言,“玄”为天之正色,“黄”为地之正色;天之道谓“健”,地之道为“顺”,天健以行道,地顺以从天,天地共生万物;王道效法天地之道而兼之,若君能如天而无私覆,臣能如地而无私载,则民如人类而可以身心安宁矣。

【2】首章第六句何以言“承筐是将”?一者,嘉宾既来,皆非为饮宴享乐,乃是因同心同德、相辅成仁而相聚,臣以筐中币帛为献礼,君则以之为赏为赠;再者,嘉宾仁义之言,犹如所献之礼,君则以筐接纳便是接纳仁善之言、从善如流也。

《说文解字》曰:“承,奉也,受也。从手、从卪【同节】、从廾(音巩)。”所谓“奉”,是双手捧礼物以授人;所谓“受”,是双手接受他人所授之礼物。双手捧物、双手接物,皆从“廾”而来,“廾”为左右两手并用以示敬也;谓之礼物,乃从“卪”而来。

因“承”之义,可知其“筐”乃是用以装载礼品之具。“君”之礼品,“币帛”也;此所谓“币”,亦是“帛”之类,皆实用之物;据礼,稀奇古怪之物不可为礼品也。进而言之,“币帛”可象仁善之言,“筐”则可象虚中之心;虚心乃可纳谏、从善。

“将”者,若谓“不将不迎”则为“送”之义,若不言“迎”而单言“将”则可兼有“迎送”二义。且礼尚往来,即《礼记·曲礼上》所言“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是故,“承筐是将”于礼品则有献有赏,于仁善之言则有言有从。

王者之赏罚,在于赏善罚恶;至于奖功惩过,则谓之奖惩。奖赏,皆可用“币帛”,然而,赏善莫若从善,而非必有“币帛”之赏;贤德君子之所献,莫若仁善之言,而非在于“币帛”,更非珍贵稀奇之物。阿谀逢迎之人,往往献珍贵稀奇之物以邀宠,诱惑其君。

【3】次章第四句曰“德音孔昭”,是有首章所言“王者从善”、“君臣同德”,而后能“德音孔昭”,是君臣、宾主无不“明明德”也。然而,圣王必不自以为有德,而贤臣能知其德之盛;贤臣必不自以为有德,而圣王能赏其德之大。

德既盛大,则如根深之木,其叶必茂;明明德者,必呈现为“亲民”。是故,次章之五六句言及“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傚”。何谓“视”?《说文解字注》曰:“凡我所为,使人见之,亦曰视。”是君臣惟重自正而临其民,“恭己正南面”而以身作则也。

《毛传》注:“恌,愉也。”《尔雅·释言》曰:“恌,偷也。”《说文解字》写“恌”作“佻”,前者从“心”,则“愉”谓其心“有所好乐”而“谋求其好乐”;后者从“人”,则“偷”谓其身有苟且不敬之言行。“心”有所不正者,“身”必有不正。

“恌”与“愉”有不同,“佻”与“偷”亦有不同,此皆可从其表音之象以求之。“兆”者,虽有预兆而未有迹象;“恌”者,“性”未“尽善”而有“心不正”之预兆也;“佻”者,“心”未正而有“身不正”之预兆也。

《说文解字》曰:“俞,空中木为舟也。”所谓“空中木”,指树木之中已空或腐,而其外表尚佳;所谓“为舟”,指获取“空中”之“木”,加以斧凿加工而使之成为“独木舟”也。由“空中木”可引申为“苟且之心”,由“为舟”可引申为因陋就简、钻洞穿穴。

是故,“恌”为“愉”之先兆,“愉”为“恌”之呈显;“佻”为“偷”之先兆,“偷”为“佻”之行迹。“视民不恌”者,君臣、宾主之德,根源于心性之正善,是故,其身心无不正;其身心既正,是故可以成为庶民之表率,德风所至,庶民如草而服偃顺从。

“君子是则是傚”,《毛传》注曰:“言可法傚也。”此所谓“是”,君言其贤臣也,主言其嘉宾也;“是则是傚”,谓如此贤臣嘉宾之德行,可为君子之可作为法则而效法之也。“傚”者,有“见贤思齐焉”之义,亦有“效法天地之道以行人事”之义焉。

【4】末章第四句既言“鼓瑟鼓琴”,而第五句毫无改易,重复而言“鼓瑟鼓琴”,何也?先“鼓瑟”者,君礼其臣、主敬其宾,礼贤之道也;继言“鼓琴”者,臣敬其君、宾答主人,恭敬之礼也。第四句犹言始也如此,第五句犹如言终亦如此,自始至终也。

“和乐且湛(音丹)”,《毛传》注:“湛,乐之久。”此所谓“和”,有“尽善之性”以为“中”,呈显于身心而“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然后能“和”;既能“自强不息”,而又能“厚德载物”,则天下能“和”;君臣同心同德而共遵道义,则朝廷能“和”;朝廷政令“仁”而教化“善”,则君臣民、天地人能无不“和”。

此所谓“乐”者,当取“不改其乐”之“乐”。何以能“不改”?其乐非由外事外物所诱发,则不因得失际遇而改;天下无道,其乐在中而不显;天下有道,其乐显于外而不易。此“乐”,非圣贤则不能达。君圣而臣贤,则庶民亦必能“乐其乐而利其利”。

《说文解字》曰:“湛,没(音莫)也。从水,甚声。”若从“从水,甚声”而言,“没”非其本义,而“水多且盛”当是其本义。“水小而多”则为“露盛之貌”,“水广而清”则为“澄澈”之义,“水多且深”则为“深久”之义,“水长流而平静”则为“安”之义。

解“湛”为“没”,当是其引申义。“水多而深,淹没外物”,或“物入水中而无露于外者”,皆可谓之“没”。何以谓其为引申义也?因此解皆与“物”相关,而“物”与“水甚”非直接相关者,无“物”则无所谓“没”矣。

“和乐且湛”之“湛”,不可取“没”义,何也?《毛传》所谓“乐之久”,非沉溺于饮宴而和乐之久,君臣、宾主之和乐非生于饮宴,且由饮宴所生之和乐亦不能长久也。更有甚者,其和乐非惟君臣、宾主之和乐,而在于天下无不和乐,且须长治久安也。

“和乐且湛”,由《鹿鸣》之饮宴而言,在于君臣同德、君臣相得;由圣贤之德而言,在于和乐源于善性而无所改易;由平天下而言,在于可望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然而,此皆须以圣德之王、贤德之臣;德不至于圣,难以遵道,难以任贤,是故难以天下太平。

【今晚发布完毕。若有垂询,敬请小窗留言直说,必答以供参考。谢绝闲聊与争辩,无礼不答。若贵群不想继续,敬请告知,宗来愿意退出。若有愿转贴、转播者,悉听尊便。】

上一条:QQ群讲座稿251讲:《诗经·小雅·鹿鸣》(四)(2017.11.19)

下一条:QQ群讲座稿249讲:《诗经·小雅·鹿鸣》(二)(2017.11.05)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文学院 电话:0531-82769210  邮编:250022

Copyright 版权所有 必赢71886网址登录 - 必赢平台网站多少 All rights reserved.2019

鲁ICP备0905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