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舜耕书院 >> 经典导读 >> 正文

QQ群讲座稿144:《论语·颜渊》012(2018.03.06)

2020-08-04   作者:   来源:   点击:  

QQ群讲座稿144:《论语·颜渊》012(2018.03.06)

【学友好!济大学赵宗来敬礼!今日有QQ群微信群共计270个。各群皆由本人分段贴文,因群数众多,故篇幅大而间隔长。虽名为“讲座”,实宗来自学所撰;无意于传播,所至之群,必是应邀而来。若有垂询,随时可给我留言待答,不聊天,不辩论。所有文稿皆在121893048空间日志,任凭自愿阅览、转贴。贵群无人愿读,请将我移出贵群。】

{12.11齐景公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1】齐景公,春秋时期齐国国君之一,姓姜,名杵臼(音楚就)。倘若国君独断专行、刚愎自用,必无“问政于孔子”之意;国君能“问政于孔子”,固有请教之意,欲治其国也。倘若既问而得知,却半信半疑,甚至不信不从,则其意不诚,意诚而后心正。

然而,须知“政”字之义。政者,正也;意在“自正正人”者,方可谓之“政”。倘若其心未正,虽是“好心”,其“政”亦未必能“正”。是故,惟有务于“自正”,其“政令”、“政策”、“政府”,方可谓名副其实、名正言顺。

古今天下之天子、国君,尽性而则天者如尧舜,心正而用贤者如三王,其政皆正而天下平。至于春秋之世,天下无天子、方伯,各国诸侯并非无意欲“王天下”者,然而,以“霸道”而求“王天下”,轻则如“缘木求鱼”,重则“尽心力而为之,必有后灾”。

春秋战国尚有圣人在世,可以面对“圣人”而“问政”,然而终无“畏圣人之言”者,是故,春秋五霸于历史长河之中,终究只是做得片刻霸主;战国七雄争斗厮杀,亦以秦始皇灭六国而独霸四海而告终,且秦国仅二世十五载而亡。“政”不“正”,天下岂能“平”?

秦既亡矣,此后二千余载,四海之内无“圣人”在世,然而,却有圣人删订之“经”,贤人所撰之“典”。“经典”所载者,“圣人之言”也。孰能“畏圣人之言”而“意诚”、“心正”?孰能“受圣人之教”而“修心”、“养性”?

【2】夫子对答,告之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朱子曰:“此人道之大经,政事之根本也。”何以谓之“人道之大经”?“人道”之大者,“礼”也。“人道之大经”谓何?敬己之位而躬自正也。君、臣、父、子,位也;“素位而行”,礼也。

何以谓之“政事之根本”?“君臣”,关乎朝廷之“政事”;“君臣”仁义,则庶民可以安宁;“父子”,关乎家庭之“政事”;“父子”慈孝,则家人可以和睦。“君君、臣臣”,朝廷政事之根本;“父父、子子”,家庭政事之根本。

何谓“君君”?一者,“为人君,止于仁”,既居君之位,则须有君之德;再者,既居君之位,则须尽君之责。何谓“臣臣”?一者,“为人臣,止于敬”,既在臣之位,则须有臣之德;再者,既在臣之位,则须尽臣之责。“君君,臣臣”则“国泰民安”。

何谓“父父”?一者,“为人父,止于慈”,为人父母,则须修养自我身心;再者,父母之慈,不因子女孝不孝而改变。何谓“子子”?一者,“为人子,止于孝”,既为子女,则须重自身修养;再者,子女之孝,不因父母慈不慈而改变。“父父,子子”则“家和”。

“君臣父子”虽有四,而或一人之身而兼备之。如舜尝为尧之臣,而后又为君;既是瞽瞍之子,又是商均之父。再如周文王,尝为周国之君,商纣之臣;既是季历之子,亦是周武王之父。总而言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德配其位,居位尽责也。

【3】齐景公问夫子之言,而后感叹:“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其言“善哉”,则似知夫子所言之义;其言“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是实则未知也。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者,人道也。闻道而称善,却不能“求诸己”而躬行,其称善亦徒然。世人读经、闻道、见贤而称善者不乏,读经而不学习,闻道而不勤行,见贤而不思齐,诸如此类者,类似于齐景公之人也。学习圣贤君子之道者,不宜如此也。

“信如”,谓“果真”、“的确如此”也。单就景公所谓“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而言,固然可以解为“倘若君不知何以为君,臣不知何以为臣,父不知何以为父,子不知何以为子”,如此则可谓景公之意未尝违背夫子所言之义矣。

然而,其后所言“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则又可谓实则不知矣。何也?夫子所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者,必始于“躬自正”,亦即修己之德以配其位、居其位而尽其责,然而,景公既言“吾不能得而食其粟”,惟此“吾”字,便已自外于“君臣父子”矣。

自外于“君臣父子”,则非“躬自正”之义,而是犹如旁观他人而发其议论,甚至可谓景公意欲臣从其君、子从其父,此是以上责下,而不知责之于己也。不求“躬自正”,而欲求“他人之正”,不责于己而责于人,岂能有“自正正人”之“政”哉?

再者,从“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而言,是从自身利害而言,而非从仁义而言也。齐景公身居君之位,其粟源于庶民之赋税,不言“庶民”是否得以食之,惟言“吾”是否得以食之,则是“利己”之私心,岂能有仁义之“政”哉?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如齐景公者,是“小人求诸人”者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如齐景公者,是“小人喻于利”者也。夫子告之以圣贤君子之道,如齐景公者所言,乃是“小人之道”,故谓之似知而实不知”也。

【4】朱子曰:“是时景公失政,而大夫陈氏厚施于国。景公又多内嬖(音必),而不立太子。其君臣父子之间,皆失其道,故夫子告之以此。”是就史实而解,是夫子对症下药。倘若如此,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非“人道之大经,政事之根本”矣。

何也?《孝经》、“四书”、“五经”,固然是“史实”,然而,作为“经典”,惟以“载道”,而非记载“史实”也;若是“对症下药”,一则病症不同者不可用之,再则凡药必有所偏,三则经典如水气谷物,人人不可或缺,缺一则病,而药非人人所必需。

朱子又曰:“景公善孔子之言而不能用,其后果以继嗣不定,启陈氏弒君篡国之祸。”倘若从因果而言,固然可谓有此因故有此果,朱子欲以此而告知世人“圣人之言”不可不畏也,不可不从也。然而,如此解之,则有诱惑与威胁之嫌矣。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者,是“人道”之所当然,是“政事”之所当然,可谓“礼应如此”、“理应如此”。经典所载之道,无不如此,非以诱惑而令人从之,亦非以威胁而使人不敢不从。是故,《孝经》、“四书”、“五经”不载“天堂”、“地狱”之说也。

【今晚发布完毕。学不在多,而在思而躬行。若有垂询,敬请小窗留言直说,必答以供参考。谢绝闲聊与争辩,无礼不答。若贵群不想继续,敬请告知,宗来愿意退出。若有愿转贴、转播者,悉听尊便。】

上一条:QQ群讲座稿146:《论语·颜渊》017(2018.03.20)

下一条:QQ群讲座稿143:《论语·颜渊》011(2018.02.06)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文学院 电话:0531-82769210  邮编:250022

Copyright 版权所有 必赢71886网址登录 - 必赢平台网站多少 All rights reserved.2019

鲁ICP备0905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