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舜耕书院 >> 经典导读 >> 正文

QQ群讲座稿068:《论语·述而》013(2016.07.12)

2020-05-29   作者:赵宗来   来源:   点击:  

【学友好!我是必赢71886网址登录赵宗来。今日有195群,宗来亲手逐群分段贴文,隔十分钟一大段;所至之群,必是应邀;若有垂询,敬请小窗留言待答,群中不答。此虽名为“讲座”,实是宗来自学所撰。敬学《论语》,不敢鉴评,只敢学习而躬行。文稿皆在121893048空间日志,任凭阅览、转贴。愿学者欢迎,不愿者请自便。】

7.26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通无】而为(音围)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1】此章有三段,而又各自分节。“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此为第一段之两节。“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此为第二段之两节。“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此为第三段之三节。

第一段中,夫子期望有圣人如夏禹、商汤、周文王、周公者,然而,夫子自叹不得而见矣,此为第一节;君子之德,虽未及圣人,然而,圣贤君子本即同道,只是所达不同而已,是故,若无圣人能救此乱世,能有君子救世亦能致和平,此为第二节。

若无君子,能有不失本性之善人如周成王、周康王、汉文帝、汉景帝者,使国家不至于混乱无道,然而,夫子自叹当时在位者未见“善人”,此为第二段第一节;有恒者虽未必坚守本心,却能尽可能不失本心,故曰能得见有恒者在位,亦聊胜于无。此为第二节。

“亡而为有”,有两意,一谓原本“无”而以自为“有”,二谓虽然原本有之,却已失去,而自以为“有”,如此者,必难“有恒”;“虚而为盈”谓骄傲自满者。“约而为泰”谓追求舒泰或世俗所谓“知足常乐”者,此二者皆不可能“有恒”也。

2】夫子之心,所忧在于天下是否有道。天下有圣人,则能天下合道;天下有君子,则能天下有道;天下有善人,则天下能不悖道;天下能有“有恒者”,纵然天下无道,亦不至于绝望。然而,夫子当时未见圣人,而寄望于君子;未见善人,而寄望于有恒者。

夫子有言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何以此章之言竟寄望于他人也?希望天下太平、安定,乃是天下人人之心愿,若有例外,则必是利欲熏心乃至利令智昏之人;圣贤君子与天下之人同有此心。然而,惟有圣贤君子可以达成此愿,则非天下人人所皆能知也。

能知惟有圣贤君子可以达成天下人人之愿,因而能“闻道勤行”、自修自行,方可谓踏入“圣贤君子之道”门槛而且前行者,自然而然日益趋向君子之德、贤人之德、圣人之德。“圣贤君子之道”,其门槛何在?其实现实之中并无此“门槛”,只是在各自之人心。

若能知晓自身有“善心”、“良知”,且因此而能无时无处不守持此“善心”、“良知”,则可谓之“善人”;“善人”由此而能学习“圣贤君子之道”,则可谓迈向“圣贤君子之道”矣;倘若仅仅止足于此而不知学,则终究只是“善人”而已。

倘若尚且不知“善心”、“善性”,而能有“恒心”,其“恒心”用于学习“圣贤君子之道”则终究能知之,或能守之,乃至能迈向“圣贤君子之道”;若其“恒心”不用于此,又无所悔改,则终究无望矣。因此,夫子进而言及“有恒者”之阻碍所在。

3】“以亡为有”者,譬如以无德为有德,以无知为有知,以无能为有能,如此之人,若谓之“有恒”,则惟可谓“永恒无知”之“下愚”而已。夫子有言:“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欲使“下愚者”学习圣贤君子之道,必“大笑之”,乃至“诅咒”、“批判”。

“以亡为有”者,未必内心空空,或许恰恰相反。何以恰恰相反而竟然自以为“有”?其所“有”者,无非“自身摸索所得之经验教训”或“自身思考、总结、归纳、推论之理论主张”。内心空空者,不足以成事而已;自以为是者,或许“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此章在《述而》篇中,由此可知,夫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圣贤君子之道无不以此为前提。圣人所行,即是圣人之道;君子所行,遵循圣人之道;善人所行,无意之间可以不违背圣人之道。然而,“以亡为有”者,则因不信圣人之道而不行,殊为可叹,而非可恨。

4】“以虚为盈”者之“虚”非“无”,只是“不实”、“不满”,然而,如此便已满足,且自以为是。如此之人,非不学、不知、不能,只是浅尝辄止。自古至今,如此之人甚多,或许而今可谓最甚者。如学儒者,学“国学”者,须格外谨慎。

何以须格外谨慎?因为最可担心者在于,如此以偏概全却自以为全、如此“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却自以为“无所不知”,如此“浅陋无知”却自以为“全知全能”,不仅不能“有恒”,乃至可谓“不知天高地厚”,终究自误误人,其所居之位愈高,所误愈大。

学儒学、学国学者,仅凭他人言说、介绍,而未尝亲自读经者,其所知者未必是真;虽阅读“经史子集”中众多书籍,而未知“经之所以为经”,则所知者未必是真;虽能背诵“四书”、讲解“四书”,而未读“五经”者,其所知者未必是真。

再进而言之,纵然读遍“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二十四史”,却不知何谓“一以贯之”者,其所知、所言之“儒学”、“国学”亦未必皆可信以为真。更何况,尚有“蔽于人而不知天”者,亦有“蔽于天而不知人”者哉?故“学无止境”,君子必谦也。

5】“以约为泰”者,其中“知足常乐者”,能有所知、有所能、有所修养,亦不因此而骄傲自满,然而,亦不再求上进;“本应节俭,却追求舒泰者”,不仅是自我阻断上进之路,而且已调转方向而行矣,再深言之,一旦如此,则可谓以往一切已因此而归零。

凭自己兴趣爱好而来,如“叶公好龙”者,虽来而必去;随风而来者,风向既变则随之而去;为功名富贵而来者,功名富贵既得则去。受强迫、受引诱而来,来而不能自知、自愿入门,亦必双足在门槛两边,或终究逃去。如此者,皆不可能“有恒”。

自我标榜“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者,似乎在“善人”与“有恒者”之间,若此言尚有可取之处,即在于所言非“不做君子”,然而,发此言者,往往是已包涵“宁做小人,不做君子”之意。若满足于此者,则以“小人”而“知足”,不欲知“圣贤君子之道”矣。

6】若读过一本《论语》,或读过“四书”,便以为足以知儒学、国学,而不知躬行践履,更不知再学“五经”,不知尚有“一以贯之”,不知尚有统摄“天地人”之“大道”,亦可谓无“恒”。或许欲学欲修而不能至,却不可先自限定而不欲学、不欲修。

圣贤君子之道,均为功名利禄之学,一旦以“成功成名、获利获福之智慧”讲解儒学经典,则所讲解出来者,恐多非圣贤君子之道矣,讲解者尤其不可不慎,从而学之者亦不可不慎也。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以上三者之中,“以亡为有”者,如同孟子所云“自暴”者;后两者则如孟子所云“自弃”者。然而,夫子以及孟子何尝欲弃“自暴自弃”者也?惟有“自暴自弃”能“自知自改”,乃是圣贤君子之所期。

人而无恒,事事难成,谁能寄托期望于一曝十寒之人?“有恒”之人,用其恒心于“守善”,则近于“善人”;“善人”若能学正道而修其德,则可入“君子”之门;“君子”修德进业而不辍,则可至“圣人”之境域。

上一条:QQ群讲座稿069:《论语·述而》014(2016.07.19)

下一条:QQ群讲座稿067:《论语·述而》012(2016.07.05)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文学院 电话:0531-82769210  邮编:250022

Copyright 版权所有 必赢71886网址登录 - 必赢平台网站多少 All rights reserved.2019

鲁ICP备0905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