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舜耕书院 >> 经典导读 >> 正文

QQ群讲座稿119:《诗经·鄘风·相(象)鼠》(2015.03.08)

2020-05-27   作者:赵宗来   来源:   点击:  

【群友好!欢迎朋友们来共学经典。今晚参与的群共133个。今晚可能要到9:30结束。所有讲座文稿,都在我QQ空间日志“诗经讲座”栏目中。对讲座有何疑问,从此刻开始,群友可随时把问题发到我个人窗口,等讲座结束答复。此非学术讲座,是修行讲座,请从孝悌忠信做起。】

【因直播的群太多,不再接受讲座邀请。若哪位群主愿共学经典,请在群里请志愿者转播,讲座文稿从我“空间日志”中复制。转播之后,请收集群友的问题发给我,我会做参考性答复。贴出的篇幅较长,间隔约十分钟,是因同时发布的群过百,无法减短,请理解。】

请先把《相鼠的诗序和正文阅读三遍:

诗序:《相鼠,刺无礼也。卫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刺在位,承先君之化,无礼仪也。

第一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音围)

第二章: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音四)

第三章: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音船)死。

一、题解:

《毛传》说:“相,视也。”意思是说,仔细观察外在相貌,或者是根据规矩而观察,或者是通过观察而明白其中的道理。《说文解字》说:“相,省视也。从目从木。”耐人寻味的是,这是一个会意字,却不说“从目木”,那究竟是“从目”呢,还是“从木”呢?

“从目”,意味着所强调的是眼睛的看视功能,那么,“从木”就是所看视的东西了。可以看视的东西无数,为什么选择“木”呢?《说文解字》引用《周易》的说法:“地可观者,莫可观于木。”意思是说,在大地之上,最可观的没有比树木更直观的了。

“从木”之“木”,只是一个“象”,意味着用“木”象征一切可见之物。所谓“省视”,就是侧重于“从目”。“目接物曰相”,意味着眼睛横向所看到的东西。所谓“接”,也就意味着眼睛于所看的东西之间连接在一起了,由此而引申出“相互”之义。

“从木”,则意味着所强调的是“目”。为什么还要说“从目”呢?因为盲人手中的木棍,就好比是盲人走路时的眼睛。为什么“从目”在前,而“从木”在后呢?因为盲人走路时所用的木棍相当于盲人的眼睛,常人则直接用眼睛本身来观看,都是侧重于眼睛。

鼠类,属于昼伏夜出的阴类,一般情况下,不敢公开出现在光天化日之下,因而有“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之说。在此诗中,是用“鼠”来指那些身在臣子之位,却无礼、无耻之人,同时也意味着做人应该有礼义廉耻。

二、诗序讲解:

诗序:《相鼠》,刺无礼也。卫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刺在位承先君之化无礼仪也。

《鄘风》从《定之方中》开始,说卫文公重建卫国京城,遵循规矩,爱护百姓,重视农桑;接下来的《蝃蝀(音地东)》,说的是使臣民知礼义廉耻,使臣民有所敬畏,而停止“淫奔”之风;此诗《相鼠》,则是进一步重视礼仪,而斥责无耻之人。

所谓“刺无礼”,犹如对“无礼”之人针灸治病、惩前毖后,因为“无礼”之人,意味着已经不知“人之所以为人”之礼,而把自己等同于禽兽了。《礼记·曲礼上》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有病固然需要治疗,但是,在未病之前先防病,才是关键。比如惩治贪官污吏是“治病”,然而,如果不能使新任的官吏不再成为贪官污吏,则是“治标不治本”。病根不除,必然会随时会有发病的危险,轻则“事倍功半”。

如何“治本”?《礼记·曲礼上》说:“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所以,卫文公要“正其群臣”,从“使之有礼仪”做起,而非批判“礼教”,也非离开圣人、先王之礼而自己另外设教,可谓其道端正。卫文公由此而能正其群臣”。

为什么此诗“刺无礼”却不罢黜那些“无礼”的在位官吏呢?首先,这些官吏之所以“无礼”,固然有其自身的原因,但是,毕竟是因为卫国以往的国君“无礼”,弊病成风,这些“无礼”的群臣也是受害者,罪魁祸首在于以往的国君。

《周公》说: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朱子解释说:“大臣非其人则去之,在其位则不可不用。大故,谓恶逆。”卫国当时在位的臣子,既非“无礼”之首恶,又非叛逆之乱臣,也不是没有改过自新的希望,所以,不宜直接罢黜。此是“仁厚”之心的体现。

其次,治国安民不能没有官吏,如果把“无礼”的官员全部罢黜,则无法治国安民;即使把他们全都罢黜了,换成其他人,如果“弊风”不能革除,也许一时之间会见效,却难免不久之后也成为“无礼”的官吏。终生凭借药物治病,不如固本培元而以后不用药物。

更何况“是药三分毒”,以法律来惩治、罢黜官吏,犹如用药,迫不得已而用之尚可,如果仅仅凭借这种措施,终究不是“仁君”之道,也不是“固本培元”、“长治久安”之道。因此,在“治标”以求稳定的情况下,更需要“治本”。

孔颖达先生《疏》中说:“由文公能化之,使有礼,而刺其无礼者,所以美文公也。”所谓能“化”,在于通过“教”而使人从“无礼”而复归于“有礼”。如何能“化”?须遵循圣人所传之道、先王所制之礼,而不是自恃聪明而取舍拼凑出一种措施,恐怕难以达到。

必赢71886网址登录医院的马慧敏大夫,是学习中医的。曾经有一次跟我说过:现在的中医大夫在开药的时候,往往是“见药而不见方,见方而不见经”。有“经方”而后做加减,然后其“方”可以尽可能减少“副作用”;有“方”而后用“药”,则不是“药物的简单拼凑”。

难道《诗经》中的卫文公真的如此“圣明”、“完美”吗?需要说明的是,《诗经》中的卫文公,与历史上的卫文公不能等同起来,因为这里的“卫文公”只是取之于历史的一个“象”,圣人只是以这一个“象”来明示“复礼治国”之道。

《相鼠》究竟是“刺无礼”呢,还是“美文公”呢?孔颖达先生说:“《凯风》美孝子而反以刺君,此刺无礼而反以美君,作者之本意然也。”也就是说,是其诗的原作者之本意来说,《邶风·凯风》是“美孝子”的,《相鼠》则是“刺无礼”的。

但是,当《凯风》和《相鼠》编人《诗经》之中以后,就不再是两篇各自独立存在的诗篇,而是《诗经》全体之中的两篇了。这就好比是一件上衣,人们在穿在身上的时候,就要与全身的衣冠相配,而不能仅仅是一件上衣。

三、《相鼠》讲解:

原文: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音围)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音四)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音船)死。

1】第一章的“相鼠有皮,人而无仪”,意思是说,看那鼠类有鼠皮,作为一个人却没有威仪。鼠皮和人的威仪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呢?人们要判断鼠类之所以是鼠类,是根据鼠类的鼠皮;人们要判断人类之所以是人类,是根据人类的威仪。

鼠类有鼠皮,却没有威仪,见到人类就会慌忙逃走;人类不会根据鼠类没有威仪,就不承认它们是鼠类。人类生而为人,固然有人之皮,身穿人的衣服,但是,如果没有威仪,就只能说是像鼠类一样活着的生物而已,不足以区别于禽兽。

俗话说:“做人要有个人样儿。”说白了,“人而无仪”也就是“做人却没有人样儿”。这是所说的“人”,指的是卫国当时在位的“无礼之臣”,所以,《毛传》说:“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暗昧之行。”这样的“无礼之臣”,不仅形同鼠类,甚至不如鼠类。

为什么说形同鼠类?因为没有“人之所以为人”的“威仪”;为什么说不如鼠类?因为鼠类尚且见人而逃,他们却公然在尊贵的地位之上,甚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样的官员,当然是古今中外所有知晓礼义廉耻的人深恶痛绝的。

作为一个学习《诗经》的人,则需要以之为镜子,警告自己,警醒自己,警戒自己,尤其是身在官员之位的人。如果读了此诗,只知有“刺无礼”之义,而不知有“美文公”之义,那么,就是只见反面而不见正面,而且会增加社会的戾气。

2】第二章的“相鼠有齿,人而无止”,意思是说,看那鼠类,生有牙齿,自身不劳作,却只是“偷食苟得”,而且咬坏人们的东西,危害人间;那“无礼”之人,生有牙齿,只知吃喝玩乐,而且贪得无厌,在其位而不谋其政,同样危害人间。

“齿”与“止”什么关系?《说文解字》说,“齿”是“象口齿之形,止声”,由此而言,两个字有读音上的相通之处。为何“齿”字以“止”为表声之象?意味着需要节制饮食;单讲“止”字,则意味着要知晓“容止”,亦即须知生于何处、节制欲望、尽其职责。

鼠类只顾贪吃苟活,不知有礼仪,毕竟是鼠类,人间的法律不必为之定罪,但“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而且“人人可以得而诛之”。但是,人类生而为人,固然也需要吃饭、活命,但是,却需要知晓自己在天地之间、人间的责任和使命。

“无礼”的官吏,贪污受贿,盘剥百姓,无异于鼠类;身居尊贵之位,却不知节制自身的贪欲,更不知自身的责任和使命。鼠类之害,也只是“偷食苟得”,破坏东西;那些“无礼”的官吏,却时祸国殃民,与鼠类的危害相比,不知要大多少倍。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是《大学》之言。那些“无礼”的官吏,虽然读过“大学”,纵然满口仁义道德,却身在其位而不知所“止”,食国家俸禄、得百姓奉养,却做着祸害百姓的事。

一个人,生而为人,只知吃喝玩乐、苟且偷生,却不知为何生而为人,不知为何生存在人间,不知为何身居尊贵之位,虽然说略强于行尸走肉,终究是浑浑噩噩额,枉生为人,与鼠类无异。如果不仅如此,还要危害人间、祸国殃民,则不如行尸走肉。

3】第三章的“相鼠有体,人而无礼”,意思是说,看那鼠类,有鼠类的形体,所以,所作所为的都是鼠类之事;人类有人类的形体,是用来去行人道、做人事的,所谓“人而无礼”,也就是虽然有人的形体,却不行人道、做人事。

“体”与“礼”有什么关系?从两个字的正体写法来看,“体”写作“”,“礼”写作“”,都是“(音礼)声”,这是其相通之处;但是,其不同之处在于,“”字“从骨”,意味着从形体、骨肉而言;“”字“从示”,意味着“法天事神”。

《说文解字》说,“体”是指全身的形体,《毛传》说是指“四肢”。无论是之“全体”还是指“四肢”,都是从形体而言,而不是从“心性”而言的。其实,在说鼠类的时候,其“皮”、“齿”、“体”,都是从形体而言。

《说文解字》说:“礼,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大体意思是说,人要挂差天象而明天文,须知尽人事而行人道,效法天地之道,须知尊祖敬宗、祭祀鬼神。

所以说,鼠类有“体”,人也有“体”,但是,鼠类只顾自身形体,而不知自身为何生存,更不知效法天地、尊祖敬宗、祭祀鬼神。人类却不能不知这些。《道德经》说:“道大,天大,地大,人(或作王)亦大。”《三字经》说:“三才者,天地人。”

人能遵天道而行人道,以人之体、人之心而尽人事,然后才能合于礼而不违于道,才能与“天地”并列为“三才”之一。仅仅从“人事”之“礼”而言,无诚敬之心则不足于行礼,无辞让之心则不足于有礼,无仁义之心则不足于达礼。

4】第一章说:“人而无仪,不死何为”,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威仪,纵然不死,又能做什么人事呢?如果把“为”字读作去声,那么,“不死何为”就是“为什么还不死掉”的意思了。

第二章说:“人而无止,不死何俟”,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容止,纵然不死,还有期待他们做什么呢?这是把“俟”理解为“期待”。如果把“俟”理解为等待,那么,“不死何俟”就是“现在不死,还要等到什么时候”的意思。

第三章说:“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意思是说,一个人没有礼仪,为何不快点死掉呢?“胡”相当于“何”;《毛传》说:“遄,速也。”这三章的语气越来越强烈,但是,始终都是以“死”来诅咒那些“无礼”之人,尤其是“无礼”的“尊贵”之人。

在《相鼠》诗中,何至于以死相诅咒呢?这样的语气,貌似有些“不仁”,《大学》中说: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音物)”所以,“仁人”能厌恶人人所厌恶之人,而不是厌恶仅仅自己所厌恶之人。《相鼠》的诅咒,意味着庶民普遍到了厌恶至极的程度。

庶民普遍厌恶至极之人,固然有身居君臣之位的人所喜欢的时候,但是,明君、贤臣必然也厌恶。正是因为庶民对“无礼”之人、“无礼”之“臣”已经普遍厌恶至极,所以,恢复礼教,而使国人有礼,才是治国之大计,不可轻缓。

《毛诗郑笺》说:“人以有威仪为贵,今反无之,伤化败俗,不如其死,无所害也。”从“法制”的角度来说,“无礼”不至于“死罪”,因为没有直接杀人越货,但是,从“礼制”的角度来说,“无礼”者“伤化败俗”,扰乱民心、扰乱秩序,其危害虽无形,却更大。

庶民在厌恶至极的情况下,以死相诅咒,是愤恨之情的体现。但是,君子治国,却不能从“情”出发,而是要从“仁心”、“礼制”出发。所以,对此诗的解读,不能不理解庶民之所以对“无礼”之人厌恶至极的情感,但也不能因此就杀之。

读此诗,需要明白的是,人之所以为人,至少需要“有仪”、“有止”、“有礼”,否则,徒有人之形体,却没有人心、人性,却不行人道、做人事,那就意味着枉生为人,而形同鼠类,甚至禽兽不如。身居君主之位者,不能不重视“复礼”之教化。

上一条:QQ群讲座稿120:《诗经·鄘风·干旄(赣毛)》(2015.03.15)

下一条:QQ群讲座稿118:《诗经·鄘风·蝃蝀(地东)》(2015.03.01)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文学院 电话:0531-82769210  邮编:250022

Copyright 版权所有 必赢71886网址登录 - 必赢平台网站多少 All rights reserved.2019

鲁ICP备0905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