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舜耕书院 >> 经典导读 >> 正文

QQ群讲座稿089:《诗经·邶风·谷风》(十三)(2014.07.27)

2020-05-26   作者:赵宗来   来源:文学院   点击:  

各位群友好!我们的讲座增加“濡墨诗音兰芷苑”、“鬼谷子战国古军校”、“儒教中国”三个群,欢迎朋友们来一起学习经典。

欢迎有志于学习君子之道的朋友一起学习,敬请不要以研究、评判、鉴赏、娱乐的态度对待经典。

请先读一读《毛诗正义》中此诗的序:“《谷风》,刺夫妇失道也。卫人化其上,淫于新昏【婚】而弃其旧室,夫妇离绝,国俗伤败焉。”然后学习《谷风》最后的第六章。

七、第六章讲解:

◎我有旨蓄(指序),亦以御冬。宴尔新昏,以我御穷。有洸(光)有溃,既诒(宜)我肄(易)。不念昔者,伊余来塈(记)。

【1】且看此章字面意,宛然弃妇怨恨诗。须知谷风入经后,不可看作个人诗。

根据一位朋友的建议,我们先把此章的大概意思、字面意思说一下,这样,大家有个大概的了解之后,我们再深入学习。借此,我们也可以再说说“诗经”与“诗集”的问题。

当初,你看到我的美貌和善良,也就把我娶过来替你抵御寒冬。你安享者新婚的快乐,而凭借我渡过了生活穷苦的时期。

你有时粗暴地动武,有时无礼地怒骂;以往你所给予我的一切,都只是劳苦穷困。如今你再也不怀念当初我们新婚之时,那是我刚刚来到这里,你安慰我而使我能够安宁、休息。

这是此章的大概意思,我为什么又说这是“字面意思”呢?因为如果我们认为《诗经·邶风·谷风》的最后一章所要表达的就是这样的意思,那么,此诗就真成今人所谓的“弃妇诗”了。

难道不是“弃妇诗”吗?如果不读《毛诗序》,如果只看诗歌的“字面意思”,那么,此诗完全可以解释为“弃妇诗”,也可以理解为就是一首“民间歌谣”。

陈子展先生的《诗三百解题》说:“《谷风》,是我国诗歌里最古的又是最好的弃妇诗。”说是“最古”,则意味着此前绝对没有;

说是“最好”,则意味着其前其后、与之同时,没有比《谷风》更好的;说是“弃妇诗”,则意味着不是“刺夫妇失道”之诗。

陈先生接着说:“这是一篇关于丈夫得新忘旧、妇人被虐待被遗弃而自己诉苦的民间故事诗,可以作为有韵的小说读。”

这么说来,这一首《谷风》就是收集了三百篇诗歌的“诗集”之中的一首诗而已,根本不是“经史子集”之中属于“经部”的《诗经》,更与“教化”无关;

直接说它是一首“民间故事诗”,意味着它是“民间歌谣”,性质与《挂枝儿》、《山歌》、《明清民歌时调集》一样,与先生、圣人无关;

“可以作为有韵的小说读”,意味着我们读此诗的时候,可以作为旁观者、评判者,甚至可以用鉴赏、娱乐的心态说三道四,不必再讲什么“诗言志”、“怨而不怒”、“温柔敦厚”。

我们这里要学习的是属于“经部”的《诗经》,不是属于“集部”之中“诗三百”,所以,我们不能仅仅明白了诗歌的“字面意思”就满足,还要看看《谷风》此章之“义”。

【2】旨字从甘指美味,此处用以指美德。小人喜其利于己,己若不善厌美德。

所谓“我有旨蓄”,可以理解为三个方面。第一,“我有旨”。何谓“旨”?《毛诗》、《说文》都解释为“美”。由此而解为“美菜”,也可以泛指“美食”。

其实,“旨”也好,“美”也好,按照中华经典来说,“旨”不是满足口腹之欲的美味,“美”也不是满足视觉之欲的美色。

何以知“旨”不是指满足口腹之欲的美味?因为《说文》说,“旨”字“从甘,匕(比)声”。“甘”与“甜”不同,前者是凭心而断,后者是凭舌而断。世俗喜甜而不喜甘。

“一箪食(四),一瓢饮,身居陋巷”,为何“人也不堪其忧”?因为众人见所食、所饮、所居之美才会“乐”,一旦不美或得不到就不“乐”;

为何颜子“不改其乐”?因为颜子之乐,本来就不在于所食、所饮、所居之美不美、得不得。身体尚且是用来完成心性之事的,更何况是“身外之物”呢?

《道德经》中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其中的“甘美安乐”,都不是由外在事物所引发出来的,而是因为内心本来就“甘美安乐”而不为外事外物所改变。

诗中这位妇人,当初年轻之时,有此“旨”。什么“旨”?美德。美味是本义,美德是借喻。当初,那位男子娶她为妻,当然主要是喜欢她的年轻美貌,不过,也一定喜欢她的善良美德。

既然那位男子无德,为什么会喜欢这位妇人的善良美德呢?因为即使是无德之人,也很清楚善良有德之人会对他有好处,能使他受益。

可是,善良美德为什么却“甘”而不“甜”呢?《大学》中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也就是说,小人不是不知善不善,而是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善”的对待,希望别人不要看到他的“不善”,所以,这位男子因为自身“不善”,有时会像盗贼怕警察一样。

《弟子规》中说:“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好学之人,见到真正善良之人,往往有敬畏之心,唯恐有所亵渎或怠慢;

但是,善良有德的人,不会巧言令色、撒娇献媚、苟且求荣,却往往直言不讳。所以,君子爱人但未必被众人所喜爱,甚至会被奸佞之徒所排斥陷害。

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里)。”“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两种说法的相同之处,在于“君子之交淡如水”。

水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其重要程度甚至超过粮食。但是,水不去诱惑、讨好人,在人需要的时候也绝不拒绝、逃避。“淡如水”,无色无味、无声无臭(秀)。

有美德的人就是这样。“小人之交”为什么说是“甘若醴”呢?这是是取其中“醴(甜酒)”能醉人之意,而不是取“甘”的意思;

为什么说是“甜如蜜”呢?这是取其中“甜”能诱人之意,而不是取“蜜”的意思。民间有“酒肉朋友”、“狐朋狗友”之说,这都不是真朋友。

“酒肉朋友”是因为享乐而聚到一起,“狐朋狗友”是因为同谋或者同利而聚到一起。朋友尚且不能如此,夫妻就更不应该如此了。

所以,《易经》下经以“咸”卦开头,上面是有湖泽之象的兑卦,下面是有山岳之象的艮卦;湖泽在上,山岳在下,而且山泽之气相通,自然而然,毫无私心;

“咸,感也。”如此自然而然、毫无私心地相互交感,才是夫妇之正道,才是“夫妇恒久之道”,因此,《易经》之中,咸卦之后就是恒卦。

如果男女之间在婚前为了得到另一方而用尽心思、用尽手段去讨好、诱惑,能使成为夫妇的正道吗?结婚之后凭借激情而讨好另一方,恐怕这种讨好不能长久吧?

若有“付出”之意,久而久之必有“求报”之愿;有愿而不得,久而久之必成“怨恨”。反之也一样。好比呼吸,故意多呼少吸、多吸少呼,都不会长久,久之都会成病。

【3】五字蓄畜委禾积,其义相通相联系。松柏岁寒而后凋,不困须养浩然气。

第二,“我有蓄”。我们先来探究一下“蓄”的本义。《说文解字》说:“蓄,积【積】也。从艸(草),畜(序)声。”

那么,“积”和“蓄”之义是否完全相同呢?当然不是。不仅两个字的所属的部首不同,而且用以表声的字象也不同。

《说文》用“积”来解释“蓄”;在解释“积”的时候又说:“积,聚也。从禾,责声。”段玉裁先生说:“禾与粟(素)皆得称积,引伸为凡聚之称。”

“蓄”字“从艸”,应该包括从草木之类所得到的收获,这里所说得“草木”,应该意味着不是人们有意种植出来的,而应该是自然生长的。

同时,“蓄”字还应该包括用草木以及草木的果实喂养起来的“牲畜(触)”所得到的收获。这两种收获都含有“增加”、“孳生”之义。

这种“增加”、“孳生”之义从何而来呢?就从“畜”字而来。按《说文》,“畜”字上面的“玄”是“兹”的省略,“兹”则是“益”的意思。“益”就有越来越多之义。

《说文》直接用“田畜”两个字解释“畜”,段玉裁先生进一步说:“田畜,谓力田之蓄积也。……畜从田,其源也。蓄从艸,其委也。”

所谓“力田”本来就应该有“致力于种田”和“致力于田猎”两方面的意思。种植是凭借所用的“种子”少而所得的“收获”多,才会有“蓄积”;

田猎如果是把所有猎物都直接杀掉,就谈不到“蓄积”,仅仅“豢(换)养”起来,也谈不到“蓄积”,只有通过豢养猎物而使之生育,才算是“蓄积”。

这样,我们就可以说,“畜”字之义,就是通过种田或田猎豢养而是收获可以增加、蓄积、延续,“田”是一切收获和增加的本源,所以说“畜从田,其源也”。

一切收获和蓄积都来源于“田”,“蓄积”之义是如何来的呢?是从“田”上的“玄-兹”而来,没有“增加”和“孳生”,就不可能有“蓄积”。

可是,为什么说“蓄从艸,其委也”呢?因为“畜”字所指的是赖以得到收获的“田野”和“田猎”,还有赖以“孳生”的“种田”和“豢养”,但还没有标明“蓄积”的结果。

“蓄从艸”,所标示的则是把从田野之中所得到的东西储存、养育起来,或者用来防备一时缺乏,或者用来再生,或者用来增殖,这里所说得就是“委”之义。

有一个词叫做“原委”,这个“委”字就有“结果”之义。为什么?因为“委”字的本义,就是指因为饱满、成熟而下垂的谷穗。

从谷子来说,种植、生长、收获都需要田野,因此是收获之源【原】;谷子所结的谷穗,就是收获之果,谷子的生机就储存在谷穗之中了。

因为谷穗下垂而弯曲,所以有“委曲”一词;因为谷子成熟,就意味着前一个生命结束,新的生命由成熟的谷粒担当,所以有“委托”、“委派”之义;

因为谷子结出成熟的谷穗,就意味着前一代生命的结束,而新一代的生命就需要由此开始,所以又有“委弃”之义;

因为新一代生命,基本上就是上一代生命的重复循环,而且无法颠倒先后顺序,所以,还有“委随”之义。

“委”字的上半部分是“禾”,“积”字也属于“禾”这个部首,那么,“禾”是什么意思呢?《说文》说是“嘉谷”,其实也可以说是“五谷”。

“五谷”所指的是稻{或麻}、黍(属)、稷(季)、麦、菽(书)。因为“粟”不再“五谷”范围之内,所以,段玉裁先生才说“禾与粟(素)皆得称积”。

“禾”字是怎么来的呢?因为五谷生长时的样子像树木,所以“从木”。“木”上面的那个“丿(撇)”便是下垂的谷穗。

段玉裁先生说,这个“丿”,就是从“聚”字的下半部分省略而来,那下半部分就是颗粒众多的谷穗之貌,所以《说文》直接用“聚”解释“积”之义。

因此,我们可以说,“积”字的“聚”之义主要是来自“从禾”,但是,为什么用“责”作为表声之象呢?

如果追溯到秦朝以及之前的篆书写法,“责”字的上半部分是“朿【刺】”,指的是麦穗上的“麦芒”、酸枣树上的“刺儿”之类的东西。

《说文》说“责”是“求”之义,段玉裁先生引用《周礼·小宰》之说,指出“古无债字”,则“责”就是“债”的本字。

如果用“求”来解释“積”之中的“责”字,很难弄明白;如果把“责”当作“债”的本字,那么,“積”字之义就容易理解了。

因为“债”字不外乎“向人借债”和“对人放债”两方面的意思。“向人借债”当然是向有“积蓄”的人去借,“对人放债”的人当然是自己有“积蓄”的人。

到此为止,我们从“蓄”说到了“畜”、“委”、“禾”、“积”几个字,然后,我们再回过头来说“我有旨蓄”之中的“蓄”字之义。

从诗的字面意思来说,这里所“蓄”的是过冬所必须的东西,这当然可以讲得通。但是,松柏能够“岁寒而后凋”凭借的是什么?

亚圣孟子所善养的是什么?先贤文天祥公用来抵御各种邪气侵犯的是什么?答案就是:浩然正气。这种浩然正气,发自人之心性,“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4】既有美德与修养,不惧严寒与冰霜。学诗莫被形拘束,当从其形观其象。

第三,“我有旨蓄”。意思是说,我既有美德,又有浩然之气的修养。凭借美德,所以能在困穷的时候不仅不会怨天尤人,而且还能助人;

凭借修养,所以能在无论遇到什么挫折磨难的时候,都不会气馁,都不会被颓废,都能坚守住正道而不会像小人那样“穷斯滥矣”。

诗中这位女子,好像只是一个庶民之家的普通妇女,能有这么高的美德和修养吗?问题不在于这位普通妇女的美德和修养是否这么高,而是我们要学习的是“君子之道”。

诗中这位女子,在这里只是一个“形象”。因为这里所写的是一个具体的家庭、具体的事件、具体的人、具体的女人,所以使用“形”字。

然后,如果我们拘泥于其“形”,而不能由其“形”而见其“象”,就好比抬头望夜空,但见一颗一颗的星星,却不见天象;不见天象,就更不可能明天文、天道。

落实到“夫妇之道”上来说,“夫妇”固然有所不同,但是,无论是夫还是妇,都应该有这样的“旨蓄”——美德和修养。

注重美德和修养了,就能像堆积假山一样,加一筐土就增高一点;注重美德和修养了,就能在遇到更大的诱惑、威胁、危难时不气馁、颓废、变质。

“旨”就好比说,在春季、夏季、秋季都尽心尽力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蓄”就好比说,往年以及平时就注意节俭,而不奢侈浪费,储备下过冬和防灾的东西。

能够有了这样的“旨蓄”,就不会怕冬季财物缺乏之时,就不会怕一时的灾难和意外发生。此即所谓防患于未然,此即所谓居安思危。

这样,就可以直接引出下一句“亦以御冬”了。这里的“御”字,通“禦”字,是“防御”、“抵御”之义。

按照《毛诗正义》之说,“我有旨蓄,亦以御冬”所说的是诗中的这位妇人当初刚刚与丈夫成婚的时候,那么,其中的“冬”就是指男子之家当时正处于困穷之时。

当时,这位妇人因为“有旨蓄”,所以,他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和善于管理,不仅使家庭渡过了像严冬一样的困难时期,而且逐渐富裕起来了。

不过,如果我们说这里的“冬”字所指的,是这位妇人是在已经被抛弃的情况,那么,她所说的“我有旨蓄,亦以御冬”这句话,就有更丰富的意蕴了。

因为这就意味着,虽然自己的美德和修养得不到丈夫的肯定,反而被丈夫有意遮蔽起来了,但是,美德和修养不会因此而缺少一丝一毫,这是足以用来渡过困境的关键;

这样理解的话,下一句“宴尔新昏,以我御穷”也可以因此而做出另一种解释,而且可以因此说这位妇人不仅自己不气馁、颓废,

不仅不怨恨如今正在“淫于新昏”的那两个人,反而在为他们的未来而担心。不过,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到下次再详细来说。

另外还有必要说明一下,在解释“我有旨蓄,亦以御冬”的时候,郑玄先生直接解释“我有旨蓄”,而孔颖达先生却在前面加上了“人言”二字。

加上“人言”之后,似乎“我有旨蓄”就是得到了他人的肯定,不是“我”自己夸耀。其实,宗来窃以为不必加、不该加。

因为既然君子不怕被人遮蔽其善,不怕别人颠倒黑白,当然也不必太多地在意是否有人承认、肯定。如果追求被人肯定,那么,在被人否定的时候,就难以做到坚守道义。

上一条:QQ群讲座稿090:《诗经·邶风·谷风》(十四)(2014.08.03)

下一条:QQ群讲座稿088:《诗经·邶风·谷风》(十二)(2014.07.20)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文学院 电话:0531-82769210  邮编:250022

Copyright 版权所有 必赢71886网址登录 - 必赢平台网站多少 All rights reserved.2019

鲁ICP备0905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