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舜耕书院 >> 经典导读 >> 正文

QQ群讲座稿056:《诗经·邶风·击鼓》(三)(2013.11.24)

2020-05-26   作者:赵宗来   来源:文学院   点击:  

各位群友,晚上好!各位群友,晚上好!从今天开始,我们的讲座,再增“佳大国学读书小组群”、“汉家经典学习小组”、“古今书馆”三个群,这样,我们的直播就22个群了。欢迎新老朋友来一起学习经典。

因为自从《诗经》讲座开始以来,新加入的群越来越多,所以,恐怕已经有很多群友不了解本讲座的宗旨,我们就在这里再说明一下。

1.本讲座不是吧《诗经》当做“经史子集”之中的“诗歌总集”来讲,而是按照“经”的原则来讲解,也就是说不采用近百年来的说法,而以《毛诗正义》的为依据。

2.本讲座不是欣赏的角度,也不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而是从“学以致用”、“勤而行之”的角度,对我个人来说是“学而时习之”,对于其他朋友来说,也许会被认为是“说教”。

当然,究竟是否认为这是“说教”,全在于群友个人怎么看待。本讲座不想把观点强加于任何人,也不与任何人争辩其中是非,所以,愿学经典者欢迎,不愿学的请回避。

3.本讲座不求速度、数量,但求脚踏实地、循序渐进,能真切体会《诗经》中的圣贤君子之志,而自己也立下圣贤君子之志,见贤而思齐,才是关键所在。

4.讲座过程之中,希望群友不要提问题,因为如果回答问题就影响其他群,不回答则在下失礼。简单的感想或心得,可以发出,但不要字数太多,以免影响其他群友。讲座中间和最后会安排两次问答时间,届时欢迎提出问题。

上一次我们学习的是《击鼓》第一章,其原文是:“击鼓其镗(汤),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刑)。”

《击鼓》所写是,卫国的州吁在弑君篡位之后,为了转移国人的视线,为了得到其他诸侯国的承认,主动向宋国提出来要跟宋国等几个诸侯国一起去讨伐郑国,把国人当做工具,不顾国人死活,因此导致国人怨恨。

第一章所写的是,敲击的战鼓发出金属之声,杀气腾腾;士兵们被要求表现出欢欣鼓舞的动作和表情;有的士兵可以在国内修建道路沟渠,或者建造城池,我却唯独被迫到南方的外国出征。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二章。

三、第二章讲解:

原文: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读的时候注意断句:“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其意思很简单:士兵们跟随着卫国将军孙子仲,要伙同陈国、宋国去伐郑;不告诉我们何时能归国,内心的忧虑如潮水涌动。下面我们详细地解说,深入地学习。

1】前后两人成从字,此非跟随乃被迫。州吁暴政国人怨,孙氏谥文亦不妥。

所谓“从孙子仲”,是指卫国的那些将士跟随着州吁任命的将军孙子仲。孙子仲,就是诗序里所说的孙文仲,“文”是他的谥(是)号,字为子仲。

这个“从”字,很耐人寻味。它的正体写法是“從”,是一个会意字,由“辵(辍)”和“从”两部分构成。

在这里,只不过是把“辵”字的上下两部分拆开,从“上下结构”变成了“左右结构”。本来,“辵”字一般都变成“辶”了,可是因为“從”字的结构变化而没有改。

其中的“彳(赤)”是“行(航)”的省写,加上右下角的部分,合在一起就是“辵(辍)”,意思是“走在道路上”。

“從”这个字的重点,在于右上角的那个“从”。它不是表示“并列的两个人”,这个意思是用“並”字表示的。“並”是由“竝”变化而来的。

“从”字的本义,是两个人一前一后走路。从走在前面的那个人来说,是“带领”的意思;从走在后面的那个人来说,是“跟随”的意思。

在“从孙子仲”这一句里,它是“跟随孙子仲”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由孙子仲带领着”。可是,这些士兵们当然不愿意“跟随”,而是“被带领”。

然而,在州吁的暴政之下,士兵们虽然是“被带领”,却不能不“跟随”,而且还不敢把这种“被迫”的怨恨之情表现出来。

第一章里所说的“踊跃”和这里所说的“从”,都体现出来一个意思,那就是士兵们不得不假装出来“欢欣鼓舞”的样子,不得不假装出来“愿意跟随”的样子。

这种假装是被迫的,比“敢怒不敢言”和“民不敢言,道路以目”还严重,因为连“怒”和“道路以目”都不敢了。

残暴的高压和欺骗的宣传,必然造成人们的“口服心不服”、“当面说一套,背后做一套”。表面看起来,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其实,其问题非常严重。

当人们被迫说假话以自保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开始走上了“弄虚作假”、“尔虞我诈”、“阳奉阴违”、“离心离德”、“分崩离析”“两面三刀”、“口蜜腹剑”之路。

是谁迫使这些士兵们如此的?最直接的是“孙子仲”,而其实是弑君篡位的“州吁”。州吁的残暴与险恶,必然软硬兼施。

这里所写到的是士兵们的内心怨恨,其实,卫国之人绝大多数都是如此。所以,此诗所写的是士兵的怨恨,而其实表达的是“国人怨之”。

那么,“孙子仲”就没有责任吗?当然不能没有。所以,在经文之中,此诗没有称之为“孙文仲”,而是称之为“孙子仲”,应该是相当于剥夺了那个“文”的谥号。

不管孙子仲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他毕竟带领着这些卫国士兵,到国外去打仗了。州吁邪恶,孙子仲也因此而成了帮凶,成了助纣为虐之人,怎配得上一个“文”的谥号呢?

不过,《毛诗正义》的解释是,因为此诗写作的时候,孙子仲尚在世,还没有谥号,所以称其字;《诗序》作于汉朝,所以称其谥号。这是不含褒贬的事实阐释。

2】州吁伙同宋陈蔡,假意伐郑罪更多。虽解州吁一时气,却令国人难存活。

所谓“平陈与宋”,《毛诗正义》解释的时候,只改了一个字,成了“平陈于宋”,没有多做解释。这句诗的难点在于“平”和“与”两个字。

《毛诗郑笺》解释说:“平陈于宋,谓使告宋曰:‘君为主,敝邑以赋与陈、蔡从’。”意思是说,州吁派使者告诉宋国,卫国要跟陈国、蔡国一起到宋国,跟随宋国去讨伐郑国。

然而,我们需要知到,《正义》和《郑笺》的解释,是从历史事实来说的,而没有解释《诗经》本诗的“微言大义”。不过,我们借助这个解释,就可以探究一下“微言大义”。

大家也许会有疑问:“看样子,这首诗就是一个普通人所写的诗,又不是圣人所写的诗,能有什么微言大义呢?”

须知,纳入到《诗经》之中的诗,已经不能仅仅从“原作者”的角度去看待,因为《诗经》把这些诗编集在一起,是为了“言志”和“载道”。

如果说“平”字是“讨伐”的意思,那么,就只能解释为“跟陈国和宋国”一起去“讨伐郑国”,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前一句“从孙子仲”的句式是“一三”句式,这一句“平陈与宋”也是“一三”句式。所不同的是,所“从”之人是“孙子仲”,而所“平”之国不是“陈与宋”。

然后,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平”字的涵义。《说文解字》说:“平,语平舒也。从亏从八。八,分也。”这个解释很不好理解。

“从亏从八”,怎么会与“语平舒”联系起来的呢?须知,这里的“亏”字,跟今天我们所所说的“吃亏”的“亏”根本就不是一个字。

“吃亏”的“亏”,正体字的写法是“虧”。而这里的“亏”字,就是“于”字,到了汉朝的隶书里,才把“亏”写成“于”。

那么,“从于从八”又怎么解释呢?在《汉典》的“论坛讨论”之中,有人说过这样一段话:“金文字形, 从于, 从八。‘于’是气受阻碍而能越过的意思,气怎么会受阻?”

“因为人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气就不顺,气不顺就是气受阻。既然气受阻,那么就要设法分解心里的疙瘩,这样才能让气通过。”

“而‘八’是分的意思,就是分解的意思,因此合起来的意思是‘设法分解掉心里的疙瘩以此来让气越过’。本义:遇到不顺心的事就要想开点以此来化解心里的疙瘩。”

根据这个朋友的说法,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平”字是“语平舒”的意思了,也就是“语气平和舒缓”的意思。

在此诗中使用“平”字表示“讨伐”,那么,得以“平和舒缓”的是谁的气呢?是卫国的州吁之气,其次则是宋国、陈国、蔡国之气。

然而,某国的一个公子出奔到郑国,郑国接纳了,郑国是否有罪,以及是否应该讨伐郑国,应该是天子才能决断的事。

卫国、宋国、陈国、蔡国这几个诸侯国,却私自认定郑国有罪,私自发动对郑国的讨伐,这件事本身就是罪过。

在这几个诸侯国之中,虽然以宋国为首,但是,罪大恶极的却是卫国的州吁。因为州吁根本就是虚情假意,而只是为了转移国人的视线,为了得到诸侯们的承认。

这样一来,州吁好像是“心平气和”一些了,可是,却不仅让卫国国人“心情郁闷”、“怨气冲天”了,而且拿国人的生命去做交易了。

想要通过出兵讨伐郑国,去平和自己之心,那是不可能的;想要通过出兵讨伐郑国,去平息百姓的不满,结合适得其反;想要通过出兵讨伐郑国,去结交诸侯,诸侯也不是傻瓜。

其心不正,其道必偏;其道既偏,能止尚可。不思悔改,后患连绵;欲壑难填,灾祸自惹。众人你我,生在世间;守住良心,方是智者。

诗中说“平陈与宋”,直接说的是“州吁”去跟陈国宋国一起去“讨伐”郑国。前面没有说是“州吁”,是不需要说;后面没有说“郑国”,意味着郑国根本不应该被“讨伐”。

其中使用“与”字,至少表示州吁跟宋国、陈国是同伙,甚至突出了州吁的怂恿作用。改成“于”字之后,则是突出宋国,而把州吁的作用减轻了。

3】士兵死生已难料,此番去国无归期。虽然诗中只言我,士兵国人同此意。

所谓“不我以归”,《毛诗郑笺》说:“‘以’犹‘与(雨)’也。与我南行,不与我归期。”意思是说,给了我到国外去打仗的命令,却不给我回国的期限。

将士们当然不能不服从州吁的命令,不得不奉命出国去打仗。将士们知到,在战争之中,死生难料,既然已经当兵,也就没什么课抱怨的了。

无论将来是死是活,将士们现在希望知到的是,什么时候才能回国,可是,州吁却不告诉他们。将士们不知到能否活着回国,即使侥幸不死也不知到何时才能回国。

不能说这些士兵们是贪生怕死,也怪不得他们怀恋乡土。君主有仁心,本来就应该使百姓们生活安宁,本来就应该使百姓们安居乐业。

若是为正义之战而死,虽死无怨;若是为应该担当的责任而背井离乡,也没有什么怨言。可是,被州吁当做工具、炮灰,虽死而不能瞑目,离开乡土则心有不甘。

“不我以归”,所写的是士兵中的一个人的怨言,其实,所说出来的是所有士兵的共同怨言,再扩大一点来说,也是国人之怨的体现。

这个“我”所发出来的怨言,不仅仅是个人的情感,而且与国家、国人息息相关。“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国人的怨言,便是国君违背天道的必然反映。

李商隐有一首诗,题目叫《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很受人赞赏,其中表现的是李商隐对妻子、家人的思念情真意切,表现自己当时的处境之艰难,写得也确实不错。

但是,毕竟此诗所写的还只是个人的情感,即使是引申开来说,也只是一种类型化的“夫妻相思之情”,因此,其境界不如“不我以归”四个字。

“不我以归”四个字,朴实无华,很难令人“欣赏”。由此说开,我们发挥两句。“文以载道”是作文的原则,“诗言志”是作诗的原则,“辞达而已”是作诗文的原则。

当作文不顾是否合道的时候,当作诗不求言志的时候,当作诗文追求文辞华美、技巧奇特的时候,便是诗文境界降低的时候。

作文不载道却言志,则文不像文了;作诗不言志却言情,则诗不像诗了。“文以载道”、“诗言志”,体现出来的是诗文的格调高雅。

中国文化,倡导的是高雅。当文不载道、诗不言志的时候,也就是诗文世俗化的时候。李商隐此诗,虽然仍旧是诗,其情调却已经近于词。

为什么说“辞达而已”?因为君子作诗文,不是为了炫耀才能,不是为了让人们欣赏其辞藻之美、结构之巧、韵律之华。

因此,我们读经典诗文,不应该采取“欣赏”的态度,而是“学习”的态度。“学习”什么?明其道、立其志而已。

【4】忧心之来如潮水,士兵内心遭冲击。州吁一声作战令,多少国人陷凄凄。

所谓“忧心有忡”,相当于“忧心忡忡”。“忧”字的正体字写作“憂”,这个字为什么这么写,很难理解,我们尝试着探讨一下。

这个字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面是“首”字去掉顶端的两个点,只是底端的一横两头向下垂了,读音为“首”,或者读“百”;中间是“心”;下面是“攵(扑)”。

《说文解字》说,“憂”是“从攵”,上面和中间的心所合成的那个字表示读音,那个合成的字的读音也应该是“忧”,按段玉裁先生的说法,是“忧”的本字。

如果说上面的部分是“百”字的异体字,那就意味着内心所思很多,纠缠在心而无法排遣,而且无法理出头绪。这是“忧愁”的意思。

上面的那个“首”字去掉两点,仍然是“首”的意思,或者是“百”字的异体字。发自内心,上达首脑,是心中所思表现在脸面上。这是“忧愁之貌”的意思。

可是,为什么《说文解字》说“憂,和之行”呢?因为这里这个“憂”,所揭示的其实是“优”字的意思,也就是说它是“優”的本字。

“憂”为什么是“優”的本字呢?因为它下面的“攵”字,意味着手执规矩去处理好了心中的事,表情当然也就平和温顺了;

手执规矩去处理好了成百上千的复杂事情,使之不再纠缠在一起而条理分明了,也就无不好、无不善了,就像条条大路都通畅一样,所以叫做“和之行”。

可是,如果“攵”字表示的意思是,心存恶念,手执权柄,那么,也就意味着会扰乱内心,扰乱万事,所以,“憂”字究竟是“优”还是“扰”,关键在手中所执善不善。

“忧心有忡”的“忧”,当然是“忧愁”之意。那么,“忡”字是什么意思呢?《尔雅·释训》说:“忡忡,忧也。”《毛传》说:“忡忡,犹冲冲也。”

“冲冲”的正体字是“衝衝”。《說文》說“衝”是“通道”的意思,也就是“通达的大道”。在大道之上行走,都会一波一波,犹如水流涌动,所以有“冲动”之意。

《说文解字说:“忡,从心,中声。”意味着人心因事物而动情,情感不断像潮水一样涌动,一波接着一波。

“忧心有忡”,也就意味着,卫国的这些士兵们,本来不想多考虑远离家国的问题,本来不想多考虑死生问题,本来不想多考虑何时回国回家的问题,

可是,这些问题却无法压抑,时不时地从内心涌现出来,又反过来扰乱着他们的内心。军心如此,都是州吁的出兵动机不正所造成的。

州吁发动了战争,所以,“我”被迫跟随州吁任命的将军孙子仲,参与跟陈国和宋国等联合起来的攻打郑国的战争。士兵身不由己,不知何时能够回家,更不知能否再回家,因此,不能不忧心阵阵。

不仅如此,州吁出兵是用从百姓那里收来的田赋,加重的所有百姓的负担。仁政,需要首先关心百姓的疾苦,为了私心私利而发动战争,不顾百姓疾苦,不可能不引起百姓的怨恨。

上一条:QQ群讲座稿057:《诗经·邶风·击鼓》(四)(2013.12.01)

下一条:QQ群讲座稿055:《诗经·邶风·击鼓》(二)(2013.11.17)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文学院 电话:0531-82769210  邮编:250022

Copyright 版权所有 必赢71886网址登录 - 必赢平台网站多少 All rights reserved.2019

鲁ICP备0905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