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舜耕书院 >> 经典导读 >> 正文

QQ群讲座稿:《大学》054:齐家章解(十二)(2014.06.03)

2020-05-22   作者:赵宗来   来源:文学院   点击:  

各位群友,晚上好!“儒学论坛”、“一切随缘百家交流群”、“慕兰斋经典解析群”、“心灵之旅群”,欢迎新老朋友一起学习中华经典。

上次我们学习的是《大学》中“一人贪戾(利),一国作乱”的“一人贪戾”四个字,还有“一国作乱”和“其机如此”没有学习。

我们上次列出了如下三个小标题:

【6】一人一家与一国,前人注解均指君。莫从旁观比利害,人身皆以心为君。

【7】见钱眼开忘心性,贪心永远无厌时。且看贪婪及惏字,莫待祸生悔恨迟。

【8】犬出门户以逐物,身体偏斜又弯曲。贪利然后生戾气,戾气强盛起杀机。

以今晚我们继续讲这一段中的“一国作乱”四个字,仍按以上顺序列出小标题。

【9】仁让之兴赖众人,春风吹来万象新。须知欲速则不达,阳积至三便是春。

从“一家仁”、“一家让”,到“一国兴仁”、“一家兴让”,不是“立竿见影”之事;从“一人贪戾”,到“一国作乱”,也不是“一蹴而就”之事。

为什么在说“仁让”的时候使用的是“兴”这个词?因为本来人人就都具备“恻隐之心”和“辞让之心”,而且“一国”之人都能“仁让”就是“正常”情况。

所谓“兴”,是把本来就有的东西,大家共同用力把这个东西抬举起来而已;“仁让”是人心里本来就有的品德,众人齐心协力使之发扬光大起来而已。

一人“身修”,可以“齐家”;一家能“齐”,然后可以“兴国”。“身修”是一人之善,“家齐”是众人之善。有众人之善,然后能“兴”一国之善。

从“一家”能“仁让”,到“一国”能“仁让”,需要多久?在天下无道之际,周族经过数代人的时间,到西伯侯(周文王)而达成周国之“仁让”;

在天下有道之际,大舜一人,就从“身修”而“家齐”,从“家齐”而“国治”、“天下平”。为什么大舜的速度这么快?

因为大舜之时,不是“兴仁让”,而是在国家、天下已有“仁让”的情况下,使“仁让”之风不息,进而使之更加普遍。

可是,为什么帝尧之时,还会有像大舜的父亲、继母、兄弟那样的人做出不善之事呢?是不是“国治”、“天下平”的时候,就没有任何不善之事了呢?

在没有私心、私利的情况下,任何人都不会做不善之事,任何人都希望这家、国、天下达到“十全十美”而毫无瑕疵。

但是,最重要的不是享受“十全十美”的结果,而是立志、践行,遵循正道,不断向“十全十美”的方向迈进。

“家齐”、“国治”、“天下平”的时候,绝大多数情况下,并非“十全十美”的时候,而是“邪不胜正”的时候,是“君子之风”占主导地位的时候。

从一年之中十二个月的阴阳消长来看,六爻全阴、一阳始兴、二阳并起的时候,那是冬季,只有到了阳增至三爻并且继续增加的时候,才是春季到来了。

春季到来之后,并非没有“寒流”了,但是,“寒流”改变不了生机勃发的大趋势。就在立春之时,就有腊梅、迎春开放,但是,“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总是春”。

当“一国”的“仁让”之风“兴”起来之后,当然不等于说没有“不仁不让”之人、没有“不仁不让”之事了,而是一旦有这样的人和事,就会像“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一样。

从一阳开始,积蓄而至于三阳,便是“三阳开泰”之日;从“身修”,进而至于“家齐”,便是“国兴”之时。

立志于学习圣贤君子之道的人,不是等待着享受“一国仁让”的“成果”,而是从自身的“仁让”开始,进而使“家”能“仁让”,使“国”能“兴仁让”、“成仁让”、“守仁让”。

那么,“一人贪戾,一国作乱”为什么使用了“作”字呢?我们另列一个小标题来说说这个问题。

【10】说文用起解兴作,三字之义有同异。虽然都有起始义,作重创造且有意。

刚才所说的是,“兴”是把本来就有的东西,众人共同用力把它抬举起来,那么,“作”呢?“作”是“从无到有”。所谓“作乱”,就是从“无乱”到“有乱”。

“作”字何解?《诗经·秦风·无衣》传解为“起”,《谷梁传》解为“为(围)”,《诗经·鲁颂·駉(jiong1)》传解为“始”,《诗经·周颂·天作》传解为“生”。

《说文解字》就直接解释为“起”。然后,又把“起”解释为“能立”,意思是“能够树立、建立、站立”,不过,段玉裁先生说:“‘起’本发步之称,引伸之训为立。”

按照段先生之说,“起”的本义是“发步”,也就是说,“抬脚迈步”。这么说来,只要抬脚迈步了,哪怕只是迈一步、半步,也算是“起”了。

“兴”和“起”两者都有“开始”之义,但是,第一,“兴”必须是几个人共同朝一方向、为了共同的目标用力;“起”只要一个人就可以,而且对方向和目标也没有要求。

第二,“兴”不仅要把东西抬起来,而且还要一起抬高,不到让它落下来的时候就不能使之落下来;“起”却不计较“开始”之后会如何。

《说文解字》对“兴”和“作”两个字,都是用“起”来解释。刚才所说的是“兴”和“起”的异同,“作”和“起”有何异同呢?

其相同之处,在于都是从一种状态改变为另一种状态。其不同之处呢?首先,“作”是从“无”到“有”,是“创造”、“创作”,而“起”只是不同状态的变换而已。

比如说,孔子“述而不作”,是说孔子要传述往圣先王所传的“道”,“道”不是创造出来的,更不是“人”所创造出来的,所以孔子不去“造作”。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常犯的错误就在于“自作聪明”。邵康节先生说:“凡人为学,失于自主张太过。”

不过,“作”字有了读作“一声”的音之后,就不仅仅是“从无到有”的意思了,比如“作揖”、“作坊”、“作事”等等。

其次,“作”强调的是“人”的所作所为,而且往往是人“有意”的作为,比如“自作聪明”之类;而“起”则不限定于“人”的范围。

另外,“作”字有时含有“突然而起”之义,这是从“从无到有”引申出来的,也与“乍声”有关,比如“炸”就有“突然”之义;“起”字一般没有“突然”之义。

顺便说一下“做”字。《说文解字》中没有这个字,《康熙字典》引用《正字通》说它是“作”的俗体字。那么,这个字应该如何理解呢?

我们从组成这个字的几个“象”来看一看。无论怎么说,它都不应该是“形声字”,而应该是由“人、古、攵(扑)”所组成的“会意字”。

在这里,“攵”可以理解为“手执规矩”;“规矩”从何而来?从“古”而来;怎么从“古”而来?历代相传的那些符合天地人之道的言行;

为什么“从人”?因为“人”之言行,就应该遵循自古相传的规矩来“做人”。这个意思恰恰与“作”字之中的“创造”之意相反。

“一人贪戾,一国作乱”,也就是说,只要有一个人贪婪暴戾,就是扰乱一个国家的开始。这个人的权力越大、地位越高,其速度越快,其危害越大。

为什么“一人”就能“作乱”?就好比一个人从成胎、出生、长大,非常不易,却可能会被一口水呛死,可能会被一根鱼刺卡死;

就好比“牵一发而动全身”,就好比“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就好比全身有一处有病就是病人。“疾”、“病”“乱”三个字有想通之处。

【11】疾是外伤病内伤,作乱内外同时伤。治疗已病不如防,莫待疾病入膏肓。

我们在说“乱”字之前,先说说“疾病”二字。这两个字都是“从疒(聂)”,《说文解字》说,前者是“矢声”,后者是“丙声”。

这也就是说,这两个字都属于“形声字”,但是,规范的汉字之中,表声的“象”一般也有“表义”的作用。

由此来说,“疒”字是一个人有气无力或者有伤痛,所以,需要倚靠着一个东西才能站立,或者需要躺卧在某个东西上;

“疾”字应该是因为受“矢箭”之类的“外伤”而需要倚靠或躺卧;“病”字则应该是因为有“内火”而伤害脏腑,才需要倚靠或躺卧。

为什么说“丙”是“火”呢?因为天干都是与五行相配的,甲乙配木,丙丁配火,戊己配土,庚辛配金,壬癸(人鬼)配水。

那么,“疾”和“病”两者哪个更严重呢?一般情况下,外伤易治,内伤难治,所以,包咸注《论语》说:“疾甚曰病。”意思是说,“病”比“疾”严重。

不过,刀剑之伤足以杀人至死,脏腑火重同样足以致人于死。当此之时,也就无法比较两者之间哪个更严重了。

“疾病”所侧重的,是对人身体的伤害;“乱”所侧重的,或者说是没有秩序,或者说是秩序被破坏。家国之“乱”,所伤害的是众人之身心。

《论语》中有一句话,说“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朱子说:“犯上,谓干(甘)犯在上之人。……作乱,则为悖逆争斗之事矣。”

“悖”是私心私欲强盛而心不正,“逆”是背道而驰而道不正。“贪”,则心不正,道不正。“争”是争夺,“斗”是打斗。“戾”,则必有争夺打斗之事。

因此,“贪戾”必然印发“悖逆争斗之事”;“悖逆争斗之事”,也就是“作乱”。“贪”,则败坏人心,导致“礼崩乐坏”、“道德滑坡”,使人昧了良心,伤风败俗。

“戾”,则引发怨恨之气、争斗之事,有利害冲突时则坑蒙拐骗、互相伤害,受害者和打抱不平的人则生“杀之而后快”之念。

“贪”引发出来的如“病”,“戾”所引发出来的如“疾”;一旦“乱作”,则好比疾病交加,内伤、外伤一起发作,百姓流离死难,即使国家不亡,也失去了国家存在的意义。

今晚,我们最后说说“乱”字之义。“乱”的正体字是“亂”,《说文解字》说:“乱,治也。”这个解释,让人比较难以理解。

当今的文字学家对此做了新的解释,颇为可取。“亂”的左上角是“爪”,也就是一只手;左边下部的里面则是“又”,也是一只手;

两只手中间是一个架子,架子上面所悬挂着的是“蚕茧”,也就是说,蚕丝还是缠绕在一起的样子,也就是说,这个“蚕茧”意味着“乱”;

可是,那两只手是在做什么?正是要把蚕茧抽出丝来,这就是“治乱”,也就是“治理”的过程和方法;

右边的部分则是从蚕茧所抽出来的丝线,表示已经整理好了,不再乱了,这也就是《说文》所说的“治”,意思是治理好了的。

由此来说,“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固然是在告诫我们避免“贪戾”,否则,就会扰乱百姓,扰乱国家,伤风败俗。这是防患于未然,是“不治已病治未病”。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已经有了“贪戾”之人,“一国”即将“作乱”之时,也就是需要有人“治乱”之时,这是防微杜渐,是亡羊补牢。

如果不防患于未然,又不亡羊补牢,那么,等到国家由乱而至于灭亡的时候,深受其害而又永远无法挽回的是黎民百姓。

上一条:QQ群讲座稿:《大学》055:齐家章解(十三)(2014.06.10)

下一条:QQ群讲座稿:《大学》053:齐家章解(十一)(2014.05.27)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文学院 电话:0531-82769210  邮编:250022

Copyright 版权所有 必赢71886网址登录 - 必赢平台网站多少 All rights reserved.2019

鲁ICP备0905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