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舜耕书院 >> 经典导读 >> 正文

QQ群讲座稿202讲:《诗经·秦风·终南》(2016.11.13)

2020-08-04   作者:   来源:   点击:  

第二〇讲:QQ群讲座稿:《诗经·秦风·终南(2016.11.13

【学友好!必赢71886网址登录赵宗来敬礼。今日有220群,宗来亲手逐群分段贴文,隔十分钟一大段;所至之群,必是应邀;若有垂询,敬请小窗留言待答,群中不答。此虽名为“讲座”,实是宗来自学所撰。敬学《毛诗诂训传》与《诗序》,不敢鉴评。文稿皆在121893048空间日志,任凭阅览、转贴。愿学者欢迎,不愿者请自便。此后,若非特殊情况,不再接受加群邀请。】

请先阅读诗序与原文三遍(建议背诵):

诗序:《终南》,戒襄公也。能取周地,始为诸侯,受显服,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以戒劝之

第一章:终南何有,有条同槄,音涛】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音握)丹,其君也哉。

第二章:终南何有,有纪有堂。君子至止,黻音扶)衣绣裳音常)。佩玉将将音枪枪),寿考不亡。

一、题解

“终南”何意?《毛诗诂训传》曰:“终南,周之名山中南也。”由此可知,此山本是“西周”都城南部一座名山,其名本为“中南”。此山别名较多,如大壹山、太乙山、地肺山、周南山、南山,西起于陕西宝鸡眉县,东至于陕西西安蓝田县。

《诗经》之中,其山水之名,草木之名,物品之名,几乎无不有寓意,是故,此诗题为“终南”,亦必有寓意焉。何以称之为“终南”,而不称之为“中南”?盖于西周之时,都城为西周之“中”,此山在都城之南,故称“中南山”。

时至于“秦襄公”,已是“东周”,都城已迁至“洛邑”,故而不可仍谓之“中南山”,而改名为“终南山”矣。此诗以“终南”为题,有何寓意?“终”字,“从糸(音私),冬声”;“从糸”则有“维系而不断”之义,“冬声”则有“四季循环而生生不已”之义。

以何“维系而不断”?如何能“四季循环而生生不已”?此须由“南”求之。从“五位”而言谓之“南”,从“五常”而言谓之“礼”,从“日行”而言则是“日经而崇高普照之德”。是故,惟有以礼治国,以德自修,方能使“邦国”连绵不断、生生不已。

再者,生物之生也,春之生、夏之长、秋之收、冬之藏,春夏有一不足,则生物或不能成;秋冬有一偏差,则生物或不能终。人之为人也,若无仁,则犹如春之不足;若无礼,则犹如夏之不足,其治国岂能有成?有春夏之生长,却无秋冬之收藏,其治国岂能有终?

再次,“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德礼为治国之本,国治则为其末;由“因”而获“果”,是“前因”之“终”,同时亦是“后果”之“始”;因“功”而获“国”,是“功”之“终”,同时,以“德礼治国”,只是“治国之始”,若不能以“德礼治国”,则不得“治国之终”。

此解或许有“郢(音颖)书燕(音烟)说”、“穿凿附会”之嫌,然而,若合乎道义,虽“郢书燕说”无妨;《诗经》之诗,以小见大,以象明义,寓意微妙,若不“穿凿”则难明其“微言”,若不“附会”则难明其“大义”。

二、《诗序》讲解:

《诗序》曰:“《终南》,戒襄公也。能取周地,始为诸侯,受显服,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以戒劝之。”首言“戒”,而后言“戒劝”,则是以“戒”为主,而以“劝”为次。其所“戒”所“劝”者何在?戒其“满招损”而莫故步自封,劝其“谦受益”而修德重礼。

“秦襄公”凭借讨伐“西戎”之功,而得以取得西周之故地,然而,“功”永远是过去之事;如若其功是“因”,则如今得以封为“诸侯”则是其“果”。由此“因”而得此“果”,是其可“美”之处,然而,若因此而骄傲自满、故步自封,则可谓祸患之始矣。

既已得以封为诸侯,则是“治国”之始。当此之时,又是“种因”之时,“善因”之良种在于“德”,“善因”之生长在于“礼”。是故,不修己德,则所种者非“善因”;不能以礼治国,则如良种虽能发芽而不能生长,如此岂能获得“善果”哉?

大夫“美”其功,只是美其以往之“因果”;大夫“劝”之,则是勉励其修德顺礼而进德修业;大夫“戒”之,是告诫其不可居功自傲、止足不前,更是告诫其莫种“恶因”而前功尽弃、误国误民。国君无德,虽已得而必失;国君无礼,虽有国而必乱。

无德无礼者,其失其乱愈迟,则其失去之时、祸乱之时,亦必为害愈烈愈广。天子如此,国君如此,大夫如此,庶人亦如此。大夫之“戒劝”,如“忠言逆耳”。其所“戒劝”者,是其君主,而天下之天子、国君、大夫、庶人读此诗,亦当受此“戒劝”。

三、第一章讲解:

原文曰:“终南何有,有条【同槄,音涛】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音握)丹,其君也哉。”直解之曰:终南山上,有何树木生长?槄木梅树,枝叶繁茂昂扬;成德君子,受命来此山上;锦绣之衣,罩于狐裘之上;面色红润,诚然国君之状。

【1】“终南何有,有条有梅”,《毛传》曰:“兴(音星)也。终南,周之名山中南也。条,槄。梅,柟(音南)也。宜以戒不宜也。”所谓“兴”,是指君主有善而不直赞其善,而以物象委婉称赞之。如此,则可谓“劝勉”矣,然而何以有“戒”之义也?

如《毛传》所言,此是以“所宜”而“戒”其所“不宜”也。“所宜”谓何?“秦襄公”以战功而得以封为“秦国诸侯”矣,获得“西周”都城之地矣,因而,“西周”之“中南山”而今已成为“终南山”矣,因功而获国,可谓其功由此而终矣,故而可“赞美”。

彼之终,此之始也。“秦襄公”既得“终南山”之地以为“秦国”,则“治国”由此而始矣。“治国”之“所宜”者,何也?“终南山”能有“槄木”、“梅树”,是“山之德”,“秦襄公”之“治国”也,以礼任贤,则是“君之德”。

“有条有梅”何以不言“有槄有梅”?由其所指之树木而言,固然是指“槄木”、“梅树”,然而,其所用之字不同,则其意必有不同。“条”之正体写作“條”,“从木,攸声”,《说文解字》解之为“小枝”,有“攸声”而推之,又可谓“当存之枝”。

“梅”者,“从木,每声”,按《说文解字》之言,“每”之义谓“草盛而向上生长”,是“当存之草”。由此可见,“有条有梅”可喻各种贤才,犹言但有一善之人,国君便当信之任之、生之长之,由此而至于贤者无不得其信任也。

然而,“治国”之“所宜”,在于“有德顺礼”,在于“信任贤者”,然而,“秦襄公”竟然不重修德,不知顺礼,不欲信任贤者,更不能以礼求贤,是故,“终南何有,有条有梅”既是“劝勉”,亦是“告诫”。“大夫作诗以戒劝之”,可谓“温柔敦厚”矣。

【2】“君子至止,锦衣狐裘”,《毛传》曰:“锦衣,采色也。狐裘,朝廷之服。”此所谓“君子”,是指“秦襄公”。然而,“秦襄公”既不重“修德顺礼”,又不能信任贤者,何以称之为“君子”也?以此期之望之而已。

何谓“至止”?字面之意,是“至此而止”,顺前二句之“终南何有,有条有梅”而言,则可谓“秦襄公既受天子之命而获得秦国诸侯之国土,且由此而在此为国君,然后至于终南山而居宿于此”。实则只是指“至于秦国之地而居君主之位”。

“锦衣狐裘”,是诸侯之礼服。其服以“狐皮之裘衣”穿于内,而以“锦绣之衣”罩于外。“秦襄公”受“天子”之“命”而得“诸侯”之爵位,因此而得以穿戴“诸侯之服”,固然可“赞美”,然而,守国必以德,安民必以礼,若不修德顺礼,则位难守而民难安。

“颜如渥丹,其君也哉”,《毛传》未解。“颜”者,国君之面色也。“如渥丹”,谓其面色赤红鲜艳而润泽,春风得意之貌也,青春鼎盛之色也。春风得意则“居功自傲”,青春鼎盛则可以“大有作为”。此则可谓之褒,亦可谓之贬。

“其君也哉”,因此而有二义焉。一者,倘若“居功自傲”,则似君而非君,虽有其始,而难以有终矣;二者,倘若自此而能“修德顺礼”,从而“大有作为”,则可以“国泰民安”,是国民之福、天下之福。然而,此惟国君自己抉择方可。

四、第二章讲解:

原文曰:“终南何有,有纪有堂。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音枪枪),寿考不亡。”直解之曰:终南之山,有何立于其上?有纪如基,山道壁立如堂;君子来此,雄踞此山之上;衣有黻文,下衣五色呈祥;身佩美玉,玉音美妙非常;其愿长寿,期求永不消亡。

“终南何有,有纪有堂”,《毛传》曰:“纪,基也。堂,毕道平如堂也。”其字面之意,谓终南山有土山为根基,有山道平坦、山崖壁立如殿堂。然而,以“基”解“纪”,喻治国宜以纲纪为根基;“堂”则喻治国宜公平堂正也。治国宜其如此,惜国君未如此也。

“君子至止,黻衣绣裳”,《毛传》曰:“黑与青谓之黻。五色备谓之绣。”谓“秦襄公”来到此地而成为秦国之诸侯,上衣是青黑相配之图案,下衣是五色齐备之文绣。国君承天子之命,寄庶民之望,惟有修德顺礼、信任贤者,然后能不辜负。

“佩玉将将,寿考不亡”,《毛传》未解。君子必佩玉,而以玉而象其德,倘若不能修德,则佩玉便只是装饰而已,不配为君子矣。“将将”,谓佩玉之声音,君子有其德,方能得庶民之赞誉;若无其德,则美妙之声音,亦只是自娱自乐、自我欣赏而已。

国君欲长寿而不亡,惟有修德爱民,然后能寿终正寝、庶民不忘,否则,便只是妄想。国君修德爱民,不必国君自我期望,庶民亦必期求其长寿无疆。“秦襄公”既有西周都城之故地,若不能效法周文王,必不能长治久安,虽强而必亡。其亡,不必是国朝之亡,如丛林即国亡。

【今晚讲学已毕。多谢诸友。若有垂询,敬请小窗留言直说,所答仅供参考。谢绝闲聊与争辩,无礼不答。若贵群不想继续敬请告知,宗来将立即退出。若有愿转贴、转播者,悉听尊便。诸君再见!晚安!】

上一条:QQ群讲座稿203讲:《诗经·秦风·黄鸟》(2016.11.20)

下一条:QQ群讲座稿201讲:《诗经·秦风·蒹葭(音兼加)》(二)(2016.11.06)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文学院 电话:0531-82769210  邮编:250022

Copyright 版权所有 必赢71886网址登录 - 必赢平台网站多少 All rights reserved.2019

鲁ICP备0905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