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舜耕书院 >> 经典导读 >> 正文

QQ群讲座稿201讲:《诗经·秦风·蒹葭(音兼加)》(二)(2016.11.06)

2020-08-04   作者:   来源:   点击:  

第二〇讲:QQ群讲座稿:《诗经·秦风·蒹葭(音兼加)二)(2016.11.06

【学友好!必赢71886网址登录赵宗来敬礼。今日有219群,宗来亲手逐群分段贴文,隔十分钟一大段;所至之群,必是应邀;若有垂询,敬请小窗留言待答,群中不答。此虽名为“讲座”,实是宗来自学所撰。敬学《毛诗诂训传》与《诗序》,不敢鉴评。文稿皆在121893048空间日志,任凭阅览、转贴。愿学者欢迎,不愿者请自便。此后,若非特殊情况,不再接受加群邀请。】

请先阅读诗序与原文三遍(建议背诵):

《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第一章:蒹葭音兼加)苍苍,白露为音围)霜。所谓伊音依)人,在水一方。溯洄音肃回)从之,道阻且长音常)。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第二章:蒹葭萋萋音期),白露未晞音西)。所谓伊人,在水之湄音梅)。溯洄从之,道阻且跻音积)。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音持)

第三章:蒹葭采采,白露未已(音以)。所谓伊人,在水之涘音四)。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音止)

三、首章讲解

上次已讲首章前一半,兹略述其义如下。“蒹葭苍苍”,谓荻草与芦苇夹杂而生,喻“秦襄公”治国之道杂而不正;荻草与芦苇众多且茂盛,喻“秦襄公”国土之广大,似乎当时亦相当强盛,然而,不知修己之德,不知以礼治国。

“白露为霜”,谓荻草与芦苇须经秋季而白露变而为霜,然后方能成其用,喻治国须遵循道义;万物经历雨露霜雪而有丰硕成果,然后能生生不已,周而复始,喻治国须知居安思危,如若凭借武力而强盛一时,而无德无礼,则遇危难而国不安。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谓知晓礼义之贤者已得众人认可,但贤者却在河流对岸,喻国君欲国泰民安、长治久安,必求贤而后可,然而,求贤犹如渡河必有舟,国君之“舟”即是“礼”,国君之“德”犹如“桨”。至此,上次所讲之内容已略述完毕,以下继续皆其后半。

【4】“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毛传》曰:“逆流而上曰溯洄,逆礼则莫能以至也。”此所言者,仍是求贤之道。《毛传》以“逆流而上”解“溯洄”两字,实则所解只是“溯”字之义而已。“溯”字“从水朔”,然而,“溯”与“朔”有何关联也?

“朔”者,每月初一;每月末日,谓之“晦”。晦朔二日,天上皆不见月,然而,自“朔”至“晦”,月圆缺一周,此过程犹如“水之顺流”;自“晦”至“朔”,则是“从无月而至于即将有月之始”,此过程则如“水之逆流”,故“朔”字“从月屰(音逆)”。

“屰”与“午”,是同源字,皆源于“双足、双手朝上、头颅在下”之象,犹如“大”字或“夫”字之颠倒,是“人之逆”,由此引申为“行为反常”或“倒行逆施”。“朔”字“从月屰”,自“晦”至“朔”如“月归其源”,自“朔”至“晦”如“由源及流”。

“溯”字“从水朔”,是指“人逆水流,而上趋其源”。若是“上趋其源”,尚有可取之处;若是“人逆水流”,则或有“艰难凶险”之意,或有“背道而驰”之意,此所谓“溯洄从之”,是取“逆流而上,艰难凶险”之意。

“溯”与“洄”,既有相同之义,亦有不同之义。由其相同之处而言,则是取“洄”字中“回归水源”之义;由其不同之处而言,“溯”是“单向”,“洄”则有“回环往复”之义,乃至亦有“在一个圈子中回旋而成漩涡”之意,由此或可引申出“犹豫、退缩”之意。

“溯洄从之”之“洄”,既有“逆流而上”之意,亦有“自私自环、犹豫退缩”之意。正因如此,方有“道阻且长”之言。诗中言“溯”,喻国君求贤,若逆礼而行,则道路必然充满阻碍,贤者不来;诗中言“洄”,喻国君求贤,若自私自利、优柔寡断,则路途漫长。

所谓“从之”,是指从事求贤之事。国君能有求贤之心,固然可嘉,然而,若自身无德,则以贤者为迂腐,以能者、奸佞为贤才;若发心不正,求贤只是为固其权位、谋求私利,则与贤者不能志同道合;若不以礼相求,则亵渎贤者;若优柔寡断、意志不坚,则有贤难信。

【5】“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毛传》曰:“顺流而涉曰溯游。顺礼求济,道来迎之。”此“溯”只是一个“象”,对此“象”所取之意则有不同。“溯”,乃是“逆流而上”之象,取“逆行”之意,则为“背道而驰”;取“溯源”之意,则为“遵道而行”。

《毛传》以“溯游”一同注解,但二字亦有所不同。《说文解字》曰:“游,旌旗之流也。从㫃(音眼),汓【同泅,音求】声。”段玉裁先生注曰:“旗之游如水之流,故得称流也。”由《说文解字》所解而言,“游”字之本义是“旗帜之穗子随风飘动犹如流水”。

是故,“游”字并非“从水”,而是“从㫃”。凡是“从㫃”之字,皆与旗帜相关。然而,此字本以“汓”表声,然而,当将“㫃”与“汓”重新组合之后,成为“游”字,此字又被借用以表示“游动”之意,同时又保留“旗帜穗子随风飘动”之意。所谓“随风飘动”,必然顺风,因而“游动”亦必是“顺水”。

是故,“溯游从之”,其“溯”字喻国君求贤,能遵道而行,其“游”字喻以礼相请。能如此,则贤者“宛在水中央”矣。《说文解字》曰:“宛,屈草自覆也。从宀(音免),夗(音愿)声。”其意曰,草自弯曲而覆盖自身。由此而引申为“他人所见某人某物之状貌”。

“宛在水中央”者,谓国君能遵道顺礼以求贤,虽尚未得见贤者,而贤者宛然已在“水中央”矣。所谓“水中央”,喻朝堂之中,亦可谓贤者在国君身边。贤者之能“从政”,但在于遵道而行义,国君能遵道而行义,则必能相合矣。

四、次章讲解:

原文曰:“蒹葭萋萋(音期),白露未晞(音西)。所谓伊人,在水之湄(音梅)。溯洄从之,道阻且跻(音积)。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音持)。”首章既明,次章以及末章则易解矣。兹逐句解之如下。

【1】“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毛传》曰:“萋萋,犹苍苍也。晞,干(音甘)也。”由“萋”与“晞”字之象而细求之,“萋”字以“妻”表声,“妻”者,栖也,齐也,因而,“蒹葭萋萋”意谓荻草与芦苇混杂,齐生并长,茂盛生长于秦国大地。

“晞”字,“从日,希声”,本义谓阳光照晒而干燥。“白露未晞”,不宜理解为露水未干燥,亦不宜理解为露水尚未凝结为霜,而应理解为“时至白露,而蒹葭尚未成熟”。蒹葭未成,则不成其用。秋阳普照,而后蒹葭可以渐渐成熟而成用。

秋阳普照,喻国君仁政普及百姓,然后百姓可以安宁。“秦襄公”凭借武力而讨伐“西戎”成功,凭借武功而得以成为大国诸侯,此后依然只顾武力之强大,而不用心于仁政、礼教,则犹如蒹葭得不到秋阳普照,因而不能按时成熟。

【2】“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毛传》曰:“湄,水隒(音眼)也。”“隒”字“从阜,兼声”,由此而言,其一,可指层层叠叠之高地;其二,可指高山与平底相连之处;其三,可指水流与岸边相接之处。从“湄”字之象而言,当指水边之有草之地,如目上之眉。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谓众人盛称之贤者,就居住在水边不远处。此所谓“水边不远处”,亦必是水之对岸。倘若“国君”与“贤者”不能同心同德,则犹如一水永隔而不能相知相见。惟有“国君”有德有礼,才能“以义相合”。

【3】“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毛传》曰:“跻,升也。坻,小渚(音主)也。”《说文解字》曰:“跻,登也。从足,齐声。”由此而言,“跻”之意为“双足用力而登高”。“坻”,为水中小块陆地,喻朝廷官员所在之地。

是故,此四句之意可以解矣。国君若是逆流而上,不遵道义,不顺于礼,则求贤之路充满艰难险阻,犹如步步登高而难达;若遵道而行,顺礼求贤,则贤者已宛然身居朝廷之中矣。与首章相比较而言,此章所求之贤,略次于首章之贤。

五、末章讲解:

【1】原文曰:“蒹葭采采,白露未已(音以)。所谓伊人,在水之涘(音四)。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音止)。”首章之“苍苍”,兼顾“蒹葭”之长势、色彩、数量;次章之“萋萋”,言及“蒹葭”生长之地、茂盛长势。

末章之“采采”者,何意也?既有“色彩美好”之意,又有“繁茂众多”之意。总之,三章之首句,皆喻“秦襄公”以勇武治国而暂时呈现出强盛之象,其国土广矣,其人口众矣,似乎一片花团锦簇、欣欣向荣,然而,治国不得正道,则难以为继。

首章言“白露为霜”,谓“蒹葭”必经秋季露霜之后方能成,能知“生长敛藏”之道,国家方能“长治久安”;次章言“白露未晞”,谓“蒹葭”至于“白露”节气,尚未有成熟之象,犹言“秦襄公”仍然崇尚勇武而不知修德顺礼。

末章言“白露未已”,谓“蒹葭”至于“白露”节气,依然生长茂盛,未有停止生长之迹象,犹言“秦襄公”意欲继续崇尚勇武,虽知修德顺礼而不欲采用。倘若如此,则非惟“秦国”百姓之祸,非惟天下百姓之祸,乃至是中华千秋万世之祸。

【2】三章之第三句,皆是“所谓伊人”,言有德知礼之贤者。国君治国在于求贤、任贤,然而,“秦襄公”乃至此后之“秦国”国君,皆以“有富国强兵之能者”、“有计谋诱胁人材之谋士”为“贤”,从而已预示其后之血雨腥风、风俗败坏。

首章言“在水一方”,谓贤者在河水对岸,未言其远近;次章言“在水之湄”,谓贤者在河水对岸草木丛生之处;末章言“在水之涘”,谓贤者在河水对岸之水边。何以谓“涘”为水边?由“从水,矣声”可知。“矣”与“已”有相似之处,故可谓水之尽处即“涘”。

“在水一方”,谓虽渡水亦难知贤者何在;“在水之湄”,谓渡水不久即可见贤者;“在水之涘”,谓只要渡水即可见贤者。何以如此?贤者亦有不同,求之之难亦必有不同,然而,以诱饵可以钓得者非贤也,贤者必国君有德顺礼而后可。

【3】三章之第五句皆为“溯洄从之”,谓求贤不可背道而驰,不可优柔寡断,否则,贤者必不可得。首章言“道阻且长”,次章言“道阻且跻”,末章言“道阻且右”,皆谓贤者难以求得。求贤不以其德,不顺其礼,虽欲求贤而贤者不来;有德有礼,求贤亦非易事。

“道阻且右”之“右”者,何也?《毛传》曰:“右,出其右也。”依礼,在“左右”之中,以“右”为尊,是故,国君求贤,不可有丝毫之傲气,而惟有真诚且谦逊而后可。然而,国君往往欲求贤者以“为我所用”,故难以“真诚且谦逊”。

三章之第七句皆为“溯游从之”,谓求贤必当遵道顺礼而行,国君如此,则贤者必至矣。首章言“宛在水中央”,谓贤者宛然已在朝堂之中;次章言“宛在水中坻”,谓贤者宛然已在朝廷之中;末章言”宛在水中沚“,谓贤者宛然已各得其位矣。“沚”如朝外之臣位。

三章之贤者各不相同者,因“贤之贤者”当居朝堂之上,“贤之中者”当居朝廷之上“贤之下者”当居邦国各地之职位。求贤必有礼,而用贤亦必“各得其位”方可。是故,求贤固然好,若不知如何用贤,亦不可也。

【今晚讲学已毕。多谢诸友。若有垂询,敬请小窗留言直说,所答仅供参考。谢绝闲聊与争辩,无礼不答。若贵群不想继续敬请告知,宗来将立即退出。若有愿转贴、转播者,悉听尊便。诸君再见!晚安!】

上一条:QQ群讲座稿202讲:《诗经·秦风·终南》(2016.11.13)

下一条:QQ群讲座稿200讲:《诗经·秦风·蒹葭(音兼加)》(一)(2016.10.30)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文学院 电话:0531-82769210  邮编:250022

Copyright 版权所有 必赢71886网址登录 - 必赢平台网站多少 All rights reserved.2019

鲁ICP备0905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