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舜耕书院 >> 经典导读 >> 正文

QQ群讲座稿140讲:《诗经·王风·采葛》(2015.08.02)

2020-08-02   作者:   来源:   点击:  

第一四〇讲:QQ群讲座稿:《诗经·王风·采葛(2015.08.02)

【欢迎大家来共学经典。今晚参与的群共164个。文稿已发在我空间日志“诗经讲座”栏目,欢迎转贴。若有问题可小窗发到我,等到讲完后答复。此是我自学记录,应邀前来,亲手贴出;因发布的群太多,所以篇幅长、间隔时间长。若贵群无愿共学者,欢迎退出直播。】

请把《采葛》及其诗序先阅读三遍:

诗序:《采葛》.惧谗也.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一、从“载道”到“言情”:

如果不看《诗序》,我们根本无法想到此诗是“惧谗”之作。当有些人感觉到用“惧谗”来理解原诗有些曲折的时候,不是仔细体会其中的内在关联,而是怀疑《诗序》“牵强附会”,从而否定《诗序》,直接根据原文的表面意思作出自己的“新解”。

“新解”既出,《诗经》也就因此而失去了“经”的地位和作用,孔子传《诗经》之义也因此而废。当人们把“诗言志”改为“诗言情”的时候,当人们把《国风》理解为“民谣”的时候,《诗经》也就从“载道”的“先王政教之书”而变成了“诗歌总集”。

当人们接受了西方舶来的“文学”的标准取代了中华“文学”的标准之后,当人们力求用“新思想、新文化、新道德”取代“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的时候,人们开始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而开始崇尚“男女自主情恋、私定终身”了。

于是,舍弃《采葛》的《诗序》,而且把它从《诗经》之中抽了出来,从《王风》中抽了出来,意味着把《诗经》还原成各自独立、互不相关、随意拼凑在一起的三百首诗了,意味着人们可以随意根据个人见解或需要而解读了,孔子“删订六经”之功被否定了。

当人们随意根据个人见解或时代需要,只是根据字面的意思解读的时候,加上“反传统”时代对“男女情恋”的推崇,《采葛》就变成了与中华传统相背离,却与世俗和西方观念相一致的“男女相思相恋”之诗。

这种转变,意味着从“传统”到“反传统”;意味着从“中华之文”换成了用汉字写成的“西方之文”,以此“西方之文”所“化”出来的,当然不再是“中华文化”;意味着“中华经典”被“解散”、“重构”而不复存在。用什么“文”来“化”,就有什么“文化”。

无“经”的时候,人们也就没有了通行于古今中外的标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甚至每个人都自立标准、同一个人一生之中也不断变换标准,此谓之“大道裂”。无“圣”的时候,当然也就不会“畏圣人之言”,因而,注重“私利”、“私情”成为流行风气。

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截然相反的“自主情恋”,把“情”放在了“礼义”之上,把“当事男女双方的婚姻”放在了个人责任和义务之上,放在了家族、国家、社会之上,乃至是否生育后代都成了与父母、家族、社会无关的“个人私事”。

二、题解与诗序讲解

“采葛”的字面之意就是“采集葛藤”,但是,在《诗经》之中,“采荇”、“采蘋”、“采蘩”等等,都有深意,这里的“采葛”当然也有深意。不过,这个问题稍微有点复杂,所以,我们放到讲解诗歌正文的时候再说。

《诗序》为什么说此诗是“惧谗”之作呢?《毛传》解释说:“桓王之时,政事不明,臣无大小使出者,则为谗人所毁,故惧之。”所谓“桓王之时”,就不是仅仅指周桓王一个人,也包括当时各国身居“君位”的诸侯,然而,首当其冲的则是“周桓王”。

“王之德”不足以统帅诸侯,就是“上无天子”;没有一个诸侯,其德可以使其他诸侯信服,就是“下无方伯”。那么,我们可以说,“桓王之时”就是这样一个“上无天子,下无方伯”的时代。“王位”有人而无“王德”,“君位”有人而无“君德”,所以“政事不明”。

何谓“政事不明”?《论语》说,有一次,冉有退朝之后,孔子问他为何回来得晚,冉有说是“有政”,孔子纠正说:“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意思是说,“政”与“事”是有区别的。如何区别呢?

《说文解字》:“政,正也。从攵,从正,正亦声。”这也就意味着,必须立足于“自正”的前提、“出于正心”;所制订出来的“符合正道的策略法令”,才能叫做“政令”;把“符合正道的策略法令”落实下去,才能叫做“政事”。

然而,在世俗社会里,“政”字却未必与“正”有关,而是指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做的“事”。如“政治”、“政府”、“政权”、“政策”、“政令”的“政”,是“治理国家事务”;“财政”、“邮政”、“民政”的“政”,是指“业务”;“家政”,则是指“家事”。

冉有所说的“政”,就是从 “事”而言的。这个“事”字,由“一”、“中”、“又(右手)”组成。惟有遵循道义、秉持中正去“躬行”,才符合“事”的正道。然而,在世俗之中,把 “上级之意” 当作“一”,把自己的“意见”当作“中”的时候,所行的“事”也就不是“政事”了,甚至是偏离“正道”的“俗事”、违背正道的“邪事”。

“政事不明”,也就意味着既不知何为“政”的“正道”,也不知何为“事”的“正道”。不知何为“政事”的“正道”,那就意味着不仅自己心里不知何为“正”,而且不明白什么该说该做、什么人该用该信,于是,“臣无大小使出者,则为谗人所毁”在所难免。

进谗言者,当然是奸佞小人、邪恶之徒,但是,其谗言之所以能被相信,其关键不在于进谗言者多么阴险狡诈、手段高强,而在于居“王位”、“君位”者善恶不分、是非不辨,甚至是非颠倒、忠奸不辨。“君”、“王”如此,“使臣”岂能不“惧之”?

如此说来,“使臣”所“惧”的,不是“谗言”,也不是“进谗言者”,而是“君”、“王”的“其心不正”、“是非不明”。我们置身事外的时候,往往非常痛恨“昏君”、“奸佞”,但是,我们身在其中时,能不成“昏君”、“奸佞”,才是学《采葛》之所必须。

三、全诗第一句讲解:

全诗共三章。第一章的“彼采葛兮”,所说的是“那个人去采集葛皮”。采集葛皮来做什么呢?葛皮经过加工,可以作为编制布匹、制作衣服的原料。也就是说,“采葛”是一种正常的劳作,所以,此诗以此表示臣子平时奉命外出行事。

第二章的“彼采萧兮”,所说的是“那个人去采集萧草”。萧草是类似于“白蒿”的一种草,人们采集萧草来做什么用呢?用于祭祀之事。“祭祀”是治国的大事,为什么是大事呢?因为这就好比是“王”、“君”是否“诚敬”、“孝悌”的“镜子”。

祭祀虽然是治国之大事,可是,萧草不过是微贱之物,有什么重要的呢?一个诚敬、孝悌之人,不会轻视、忽视任何一点。所谓“君子谨言慎行”,不是整天“提心吊胆”,而是“事事时时尽心尽力而不苟且”。

《关雎》之中,“荇菜”虽然是祭祀之时所用到的“微贱”之物,但“荇菜”本身不存在“高贵”与“微贱”的问题;君子对于“祭祀”,不轻一事一物,不轻一言一行。所以,“采荇”、“采萧”都是重大之事,此诗以此指臣子奉命外出去处理国家重大事务。

第三章的“彼采艾兮”,所说的是“那个人去采集艾草”。《毛传》说:“艾所以疗疾。”也就是说,艾草是用来治疗疾病的。当然,这里所谓的“艾草”可以包括任何治病所需的药物,更重要的则是“治病”。

因为“治病”是越早越好、刻不容缓之事,所以,此诗所说的“采艾”,是用来指臣子奉命外出去处理急切之事。三章的首句合起来看,“彼采葛兮”是关系到国计民生之事,“彼采萧兮”是关系到神灵社稷之事,“彼采艾兮”是关系到国家安危存亡之事。

四、全诗后两句讲解:

第一章说:“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第二章说:“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第三章说:“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同样是“一日不见”,字句毫无不同,看起来是完全的重复,但是,却因为它们的前后两句不同,而变得完全不同了。

第一章的“一日不见”,是臣子奉命去处理关系到国计民生之事,为什么那“一日”的时间却像是三个月呢?因为这是国家平时的正常“政务”,但是,如果“君王”一旦相信谗言,国计民生就必然会受到损害,这是为国计民生而担忧。

第二章的“一日不见”,是臣子奉命去处理关系到神灵社稷之事,为什么那“一日”的时间却像是“三秋”呢?“三秋”的意思,在这里所指的不是孟秋、仲秋、季秋三个月,而是指“三个季节”的“九个月”。

从第一章的犹如“三个月”而到了第二章的“九个月”,意味着那“一日”变得漫长了,内在含义则是对国家、国君的担忧更加强烈了。这与“彼采萧兮”有什么关系呢?从“采萧”所关系到的神灵社稷来说,意味着使臣对国运、君王、社稷的强烈担忧。

第三章则进一步把“一日”变成了犹如“三年”。因为“采艾”本来就是用来治病的,那么,这里也就意味着国家已经到了危急存亡之际,自己奉命去出使求救,在这个紧要关头,如果“君王”听信谗言,如果自己稍微延误一点时间,就可能会导致病入膏肓而无可救药。

这里所谓的“一日不见”,所“不见”的是谁?是“王”、“君”。所担忧的是什么?是天下苍生,是祖先社稷,是国家百姓。这与“惧谗”有什么关系呢?“王”或“君”如果“善恶不分、是非不辨”,则“谗言”必成大害,而祸及苍生、社稷、神灵。

如果说此诗所写的是“使臣”惧怕自己被谗言所害,是否可以呢?从意思上可以讲得通,但是,这样讲的时候,就不符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了;如果说此诗所写的是男女相思之情,那么,那样的《采葛》只是“民歌”,而不是《诗经·王风·采葛》。

最后,请把诗序和原诗再读一遍:

诗序:《采葛》.惧谗也.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今晚的讲座,到此结束。谢谢各位群友,谢谢群主和管理员!各位群友若有疑问,敬请把问题发到我个人窗口,等待参考性答复。不再在各群窗口内做答,谢绝闲聊和争辩,无礼不答。如果是转播,请转播的朋友汇总各位群友的提问,发给宗来以作答复。】

【敬请不想继续《诗经》和《论语》两个系列讲座的群主,敬请直接把本人从贵群名单中移除,这样既能避免宗来耗费时间和精力,也能避免打扰贵群的群友。】再见!晚安!

上一条:QQ群讲座稿141讲:《诗经·王风·大车》(2015.08.09)

下一条:QQ群讲座稿139讲:《诗经·王风·葛藟(音格磊)》(2015.07.26)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文学院 电话:0531-82769210  邮编:250022

Copyright 版权所有 必赢71886网址登录 - 必赢平台网站多少 All rights reserved.2019

鲁ICP备0905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