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舜耕书院 >> 经典导读 >> 正文

QQ群讲座稿102:《诗经·邶风·泉水》(二)(2014.10.26)

2020-05-26   作者:赵宗来   来源:文学院   点击:  

群友好!讲座增加“中国书院”群,今晚参与的群共110个。欢迎朋友们来一起学习经典。

欢迎有志于学习君子之道的朋友一起学习,希望不要以旁观、评判、娱乐、亵渎的态度对待经典。

请先把《泉水》的诗序和正文阅读三遍:

诗序:《泉水》,卫女思归也。嫁于诸侯,父母终,思归宁而不得,故作是诗以自见【现】也。第一章:毖(必)彼泉水,亦流于淇(齐)。有怀于卫,靡(迷)日不思。娈(栾)彼诸姬,聊与之谋。第二章:出宿于泲(己),饮饯(引建)于祢(尼)。女子有行(航),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遂及伯(博)姊(子)。

第三章:出宿(速)于干(甘),饮饯(引建)于言。载脂载舝(在支在霞),还(旋)车言迈。遄臻(船真)于卫,不瑕【遐】有害。第四章: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须与漕(曹),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五、第三章讲解:

原文:出宿(速)于干(甘),饮饯(印建)于言。载脂载舝(在支在霞),还(旋)车言迈。遄臻(船真)于卫,不瑕【遐】有害。

1】此章又说宿与饯,所用地名却不同。精心构想回国路,可见卫女思归情。

上一章所说的是“出宿于泲,饮饯于祢”,这一章只是改变了两个字,成了“出宿于干,饮饯于言”,这两个改变有什么意思呢?《毛诗诂训传》说:“干、言,所适国郊也。”《毛诗郑笺》说:“干、言,犹泲、祢,未闻远近同异。”

所谓“所适国”,指的是“卫女”出嫁所到的诸侯国。那么,为什么在这一首诗里面竟然出现了两次“出宿”、“饮饯”呢?为什么两次的地点又不一样呢?《毛诗正义》没有解说,我们只好从“卫女思归”四个字上去寻找答案。

正因为是“思归”,所以,卫女精心设想出了两条归国的路线。从其“远近”来说,应该“出宿于泲”比“出宿于干”更近一点。按照常理,人们首先想到的必然是最近的道路,但是,为了避免万一出现的特殊情况,也会设想出“第二套方案”。

这两套方案中的四个地名究竟是什么地方,不是重要的问题。重要的是,由此可以看到“卫女”对卫国的关切之情有多深,看以看得出“卫女”的思乡、思亲之情有多真切。这两套方案,一定是“卫女”日思夜想,不知费了多少心思,才精心构想出来的。

2】脂膏如果分别说,牛羊曰脂猪狗膏。卫女润车又修车,归宁卫国以行遥。

“载脂载舝(霞)”,其中的“脂”是什么意思呢?《说文解字》说:“戴角者脂,无角者膏。”意思是说,头上有角的畜生,如牛羊之类,其身上的脂肪叫做“脂”;头上没有角的,如猪狗之类,其身上的脂肪叫做“膏”。

后来“脂膏”二字的区别渐渐淡化,可以用来互注,再后来则用“膏”统摄“脂”,近来则“膏”渐渐很少用来指“脂肪”,而“脂”字几乎完全取代了“膏”之义。在“载脂载舝”里,“脂”字所表示的是,用牛羊的脂肪涂抹在车轴上,以起润滑作用。

“载脂载舝”的“舝”,也可以写作“辖”。《毛诗诂训传》说是指“车轴头金”,段玉裁先生《说文解字注》说“以铁竖贯轴头而制毂如键闭然”,两者所说的是同一个意思。亦即“贯通车轴的那根铁棍”,这根铁棍是停车和控制方向的机关。

古人的车,在不用的时候,就把这个“机关”摘开,等到用车的时候,再把它挂上。那么,这里所谓的“载舝”,意味着把原本摘开的“机关”再挂上。不过,恐怕事情不会如此简单,毕竟这是铁做的,放的时间久了就容易生锈,所以,需要用油脂润滑,也需要修理。

所谓“载脂载舝”,这个句式就好比“载歌载舞”。“载歌载舞”的意思是,既唱歌,又跳舞;“载脂载舝”的意思是,既用油脂润滑车轴,又把车子修理好。总起来说,就是卫女要把归宁所用的车子准备好。可是,为什么车子还要修理呢?

因为她想要乘坐的车子,是她当初出嫁的时候所乘坐的车。卫女出嫁到这个诸侯国,我们不知已经过了多少年,但是,至少已经旧了,要想乘坐它远行,就必须早早修理好,以免路途之中出现问题。我们从何得知是这样的呢?从“还(旋)车言迈”。

3】还字读音如旋字,归宁仍乘嫁时车。言迈意为我行远,路途凶险意决绝。

“还(旋)”字之义,是“从何处来,再回到何处去”,可谓旋转了一个方向。这个意思,古人把“还”之音读作“旋”,不过,现在基本上都读作“环”了。我们这里,还是按照《毛诗正义》之说,把它读作“旋”。

“言迈”是什么意思呢?“言”可以理解为“我”,亦即“卫女”自指;也可以理解为语助词。《说文解字》说:“迈,远行也。从辵(辍),虿(柴四声)省声。”为什么表示“远行”的“迈”字却是用了“虿”字表声呢?

“虿”是像蝎子那样的一种毒虫,“迈”是“远行”,意味着要跋山涉水、路途遥远,因此一路之上充满凶险,不可不慎重。不过,“虿”字的本字,就应该是“万【萬】”,是这种毒虫的象形;后来,此字被长久借走表示“数量很大”,于是,加“虫”表示本义。

“从辵”表示与“行走”有关,这是容易理解的;而“虿省”而成为“万”的时候,省略了“虫”字的“万”,仍然分可以表示路途凶险,这个“万”字的读音还应该读“虿”,那么,这个“迈”字还算是“六书”中的“形声字”。

如果说“迈”字“从辵,从万”,而把这个“万”字理解为“数量很大”的时候,就不能说“万”是“表声”之象,而成了“表义”之象了,“迈”字也就成了“六书”中的“会意字”了。这么一来,“万”表示遥远,“辵”表示“行走”,加在一起就是“远行”之义。

总起来说,“还车言迈”的意思就是,我要乘坐出嫁时所乘坐的车子,归宁而到卫国去;路途遥远且凶险,归宁之意不动摇。由此可见,“卫女”对卫国的思念之深切。这位“卫女”为什么“归宁”之意如此决绝呢?

题名“申培撰”的《鲁诗故》说:“《泉水》,宋桓夫人闵【悯】卫之破而作。”如果此说可信,那么,“卫女”就是从卫国嫁到送过的“桓夫人”,她因为卫国的衰败而担忧,所以,其“归宁”的心意才如此决绝。

【4】遄有频繁往来义,又或解释为疾速。卫女盼速至卫国,臻字标明循正途。

“遄(船)臻(真)于卫”,意思是说,卫女想要要尽快地到达卫国。《毛诗诂训传》说:“遄,疾。臻,至。”《说文解字》说:“遄,往来数(硕)也。”意思是说,频繁地往来。这个解释,与“疾”不同,“疾”之义是“迅速”。

为什么“遄”字会有以上两个不同义项呢?这要从“耑(端)”字上来寻找答案。《说文解字》说:“耑,物初生之题也。”“题”是“额头”之义。按照段玉裁先生之说,人体以额头为最上端,物之初生就是先显露出其顶端,犹如显露出额头。

从这个意思上来说,“耑”就是“端”的本字,也就是“一端”、“发端”。可是,后来,“耑(端)”字被长久借去表达“专”之义,而另外造出“端”字取代了“耑(端)”字之义,于是,“耑(专)”也就常常被用来表达“专”之义了。

为什么“耑”可以用来表示“专一”的“专”呢?如果我们用豆芽来作为例子,那么,“耑”字下面一半是根儿,上面的一半之中,两边是豆芽的两个豆瓣儿,中间的则是刚刚生出来的芽儿,还没有出现任何一片叶子的样子,亦即“惟一”、“专一”之象。

从“耑(端)”来说,“遄”也就意味着行走于两端之间,所以有了“频繁往来”之义;从“耑(专)”来说,“遄”也就意味着一心一意、全心全意都在行路上,根本不再想其他事情,也就是为了能快速到达目的地,所以有了“疾速”之义。

接下来说“臻”字为何解释为“至”。“臻”字本身就包含了“至”字之义,可是,既然多了一个“秦”字,当然也就有与“至”不同的涵义。固然,“秦”在这里是“表声”之象,不过,用“秦”来“表声”,当然也不会与“秦”字之义无关。

《说文解字》说:“秦,伯益之后所封国。地宜禾。从禾,舂(充)省。一曰秦,禾名。”在这两种解释之中,前者所说的是国名、地名,后者所说的禾苗之名,亦即庄稼。其国、其地为什么命名为“秦”呢?还是因为这里的土地“宜禾”。

“伯益”是帝舜时期主管司法的皋陶(高摇)之子,曾辅佐大禹治水,据传《山海经》便是伯益所作。帝舜为之赐姓为“嬴”。经夏商两朝,到周孝王时,伯益的后裔才被分封到“秦国”。应该是先有“秦”这个地名,然后才会有“秦国”这个国名。

“秦”这个地名,是因“地宜禾”而得来;又因为“地宜禾”,所以“秦”才成为“禾名”。由此来说,“臻”也就是“禾之至”,亦即“庄稼成熟”之义。由“庄稼成熟”再引申,则“臻”字必然是“由正道而行,达到善的目的”之义。

总起来说,“遄臻于卫”的意思是,“卫女”内心所想的是,能尽快地从所在之地出发,遵循礼仪,按照正道,快速地感到日思夜想的卫国,去看看卫国到底成了什么样子了,去看看姊妹们,去拜访拜访姑姑们。

【5】不瑕有害思之至:不避遥远与凶险,自认归宁合礼义,情切至于欲冒险。

“不瑕有害”,《毛诗正义》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解说。《毛诗诂训传》说:“瑕,远也。”也就是把表示“玉”之斑点的“瑕”字,当做表示远近的“遐迩”之“遐”字假借字了。对于“有害”二字,既然没有解释,那就意味着“害”直接读其本音、用其本义。

《毛诗诂训传》只是解释了一个“瑕”字,此外就再也没有任何解释了。我们如果直接解释为“不远有害”,那也就意味着,“卫女”计划好了归宁的两条路线,准备好了归宁所要乘坐的车子,明知路途遥远而且凶险,即使有凶险危害也不改变道路、放弃决心。

这么理解,应该说很自然,很顺畅。“不瑕有害”,就是即使“有害”也不放弃,或者说是不怕遥远、不必危害。这样,不需要增加什么字来作解,所以说很自然;与上文的“还车言迈”的“迈”字之义相呼应,所以说很顺畅。

但是,王肃先生说:“不瑕有害”的意思是“不远礼义之害”,这个解释颇不易解。孔颖达先生接受王肃先生之说,进一步解释为:“不得为违礼远义之害,何故不使我归宁乎?”这个解释,增加了不少的字,让人不清楚所加的字是根据什么加上去的。

仔细看看“不瑕有害”所对应的每个字。“不”对应“不得为”,“瑕”对应“违礼远义”,“有害”对应“之害”,其中的“礼义”不知从何而来,尤其不知“何故不使我归宁”从何而来,不知是谁不让她归宁。我们不取此解。

《毛诗郑笺》抛开《毛诗诂训传》而另作了解说:“瑕犹如过也。害,何也。我还车疾至于卫而返,于行无过差,有何不可而止我?”在此,把“不瑕”解释为“没有过错,没有过差”;把“有害(何)”解释为“有何不可”了。

可是,《郑笺》在前面已经说过,“卫女”盼望和设想得这次“归宁”,“虽非礼,思之至也”,这里已经明确地说“卫女思归”是“人情之至”,但是,“卫女”真要“归宁”,却是“非礼之事”。既然如此,“卫女”却认为自己“没有过差”,则可谓强词夺理。

把“有害”解释为“有何不可”,好像是“卫女”准备不管是否“非礼”,却决计要真的“归宁”了。按照这个解释,也可以接受。因为“卫女思归”实在是心切,恨不能不顾一切地要到卫国去一趟,为非礼之事辩解,不顾遥远凶险,也可谓“思之至”的体现。

假如说“卫女”真的踏上“归宁”之路,那么,虽然其情可原,却不能不说是“非礼”的行为。此诗一步一步地渲染“卫女思归”,到了这里,已经可以说是达到极限了,如果再往前走一点,也就不再是“思之至”,而是“思之过”了。

“君子”之“贤”,“淑女”之“淑”,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守住“发乎情,止乎礼义”。一旦陷于情中而不能自拔,为此而不顾礼义,那么,其贤、其淑也就坚守不住了。君子淑女不可不慎之慎之。

六、第四章讲解:

原文: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须与漕(曹),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1】源同归异为肥泉,水流万里不忘源。可叹源有干涸险,卫女忧思却枉然。

这里的“我”,是指“卫女”;“肥泉”是什么意思呢?《毛诗诂训传》说:“所出同、所归异,为肥泉。”也就是说,同出于一个泉源的水,分别流向不同的地方。《尔雅·释水》也说:“泉归异,出同流,肥。”由此可见,“肥泉”并非某泉的专有名称。

然而,《毛诗正义》说:“以下须、漕是卫邑,故知此肥泉是卫水也。”按照这个说法,这里的“肥泉”被称为“此肥泉”,意味着它是众多的“肥泉”之中的一个,又是专指卫国境内的一个具体的泉水。此诗题为“泉水”,“肥泉”二字,可谓点题。

“我思肥泉”的意思是说,我想到了卫国的肥泉,我想到了天下的肥泉,其泉水都是出于同一个泉源,却分别流向不同的地方,而且一去不回。想到自己,想到了天下的女人,无不像肥泉一样,兄弟姐妹乃是同一父母所生,长大之后却各奔东西,出嫁于外。

所谓“兹之永叹”,其中的“兹”就是“此”,所指的是“我思肥泉”。生为女子,已经注定了要出嫁,就像注定要流向他方。出嫁的女人,还在思念娘家人,关注娘家的兴衰,可是,父母已经不在,娘家的兄弟们是否还记得出嫁的姐妹?

“永叹”,是长久的叹息。所叹息的难道仅仅是自己不得不出嫁他邦而难以归国吗?恐怕不仅仅如此。犹如肥泉之水,无论流向何处,都能滋润一方,女人出嫁也能“宜其室家”,因此,生为女人则注定出嫁,不是什么值得长久叹息之事。

这位“卫女”既然所嫁的是诸侯国的国君,也就是“国夫人”的身份地位,那么,她不会对卫国的现状不了解,甚至会看得很清楚。她的兄弟们把卫国弄得破败衰亡,就好比是泉源干涸,怎能不让她“永叹”呢?

2】须漕均是卫城邑,卫女所忧是卫国。守礼不归改出游,欲除忧思必不得。

“思须与漕,我心悠悠”,意思是说,“卫女”想到了从娘家道婆家的路上所经过的卫国城邑,忍不住缠绵的忧愁。“须”和“漕”固然只是卫国的两个城邑,但是,它们所代表的则是整个卫国。“覆巢之下无完卵”,一旦卫国衰亡,所殃及的是卫国各地。

“卫女”思亲、思乡、思国,都是人之常情、真情;“卫女”既已出嫁,而为卫国担忧,就不仅仅是出于常情、真情了,其中体现出来的是“卫女”的贤淑。是谁使卫国到了如此地步?“卫女”似乎没有指责任何人,但是,其深切之思、真诚之忧,已是指责。

“卫女”父母已经不在,按照礼仪规定不能亲自到卫国去“归宁”,可是,从她的心情上来说,是多么渴望能够再回卫国去看看,为了达成这个愿望,她甚至不怕路途遥远和凶险,甚至想要不顾礼仪规范而去做“非礼”之事。

然而,“卫女”终究没有真的违背礼仪规范而强行回卫国,而是用礼节制住了情。如果卫国的君臣们当初能够“以礼节情”,卫国也就不至于堕落到这等地步了。即使是从此时此刻开始,卫国君臣能守礼爱民,卫国也不是不可救药。

“驾言出游”的意思是,驾起车来,我要去出游。意味着“卫女”克制住了自己“归宁”的精心构想,按捺住了自己强烈的忧思,把“归宁”改为“出游”了。她所乘坐一定是那辆“载脂载舝(霞)”的车;所谓“出游”,也只是在本国境内外去散心。

“以写我忧”,意思是说,我想通过出游,解除我内心的忧思。《毛诗诂训传》说:“写,除也。”也就是说,这个“写”字,不是“发泄”,而只是找个方式解决问题。可是,“卫女”想要解除的是对卫国的忧思,而病根仍在,这种忧思也就无法解除。

上一条:QQ群讲座稿103:《诗经·邶风·北门》(一)(2014.11.02)

下一条:QQ群讲座稿101:《诗经·邶风·泉水》(一)(2014.10.19)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文学院 电话:0531-82769210  邮编:250022

Copyright 版权所有 必赢71886网址登录 - 必赢平台网站多少 All rights reserved.2019

鲁ICP备090514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