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舜耕书院 >> 经典导读 >> 正文

QQ群讲座稿101:《诗经·邶风·泉水》(一)(2014.10.19)

2020-05-26   作者:赵宗来   来源:文学院   点击:  

群友好!今晚参与本讲座的群共109个。欢迎朋友们来一起学习经典。今晚、以往的所有讲座文稿,都在我QQ空间日志“诗经讲座”栏目中,可读、可转。

欢迎有志于学习君子之道的朋友一起学习,希望不要以旁观、评判、娱乐、亵渎的态度对待经典。宗来深知,百年反传统给人们造成了对传统的许多误解,甚至造成很多人对传统的排斥态度,因此,理解不同意见。

请先把《泉水》的诗序和正文阅读三遍:

诗序:《泉水》,卫女思归也。嫁于诸侯,父母终,思归宁而不得,故作是诗以自见【现】也。第一章:毖(必)彼泉水,亦流于淇(齐)。有怀于卫,靡(迷)日不思。娈(栾)彼诸姬,聊与之谋。第二章:出宿于泲(己),饮饯(引建)于祢(尼)。女子有行(航),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遂及伯(博)姊(子)。

第三章:出宿(速)于干(甘),饮饯(引建)于言。载脂载舝(在支在霞),还(旋)车言迈。遄臻(船真)于卫,不瑕【遐】有害【曷】。第四章: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须与漕(曹),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题解及诗序讲解:

1】前首简兮后泉水,涉及卫贤与卫女。卫君不用卫之贤,卫女虽嫁根不离。

上一首《简兮》,所写的是卫国的贤士,虽然文武双全、多才多艺、勤奋正直,却不被卫君任用;本来足以成为“王臣”,而“天子”也不知任贤。意味着不是卫国无贤士,更不是天下无贤士,只是国君、天子不识贤、不用贤。这是从卫国贤士说到天子。

这一首《泉水》,所写的是卫国国君之女,出嫁到了外国,成了诸侯的夫人;她想要回到卫国去探望亲人,却无法回去。《简兮》写贤士应该被卫君任用并推荐给天子,最终却不任用、推荐,贤士到了天子那里,天子也不重用;《泉水》写已嫁到外国的卫女,想回卫国却不能回。

在《简兮》之后,为什么接着的是《泉水》呢?第一,《简兮》是卫国之贤想要在国内行道而不能,《泉水》是卫国之女想要归国内探亲而不能,二者因此而相关联。第二,卫国国君的德行,不仅关系到本国的臣民,而且关系到已经嫁到国外的妇女。

女子虽然出嫁而成为另一家的人,但是,无不期望着娘家之人不要忘记她,无不期望着娘家之国能够安宁可信;出嫁的女子是否能得到夫家之人的接纳和尊重,固然在于自己的德行,但是,如果丈夫德行不怎么很好,那么,却会对娘家衰落的妇女心存轻蔑之意。

上面所讲的是《邶风》为何在《简兮》之后会接着《泉水》。下面我们要说的是,“泉水”与“卫女思归”有什么关系呢?换一个说法,此诗为什么以“泉水”为题呢?我们只要从“泉水”的自然之象来理解就可以了。

泉水,发源于地下,从地面的泉眼喷涌而出,这是“泉水”始出的时候;诗中这位妇人,祖先在卫国,出生于卫国,在卫国长大成人。泉水从源头流出之后,就必然流淌到其他地方;卫女长大,从卫国嫁到外邦。这是这位卫女与泉水的相同之处。

2】卫女出嫁到外邦,父母已逝思故国。既嫁尚且不忘本,卫君愧疚当更多。

《诗序》原文是:“《泉水》,卫女思归也。嫁于诸侯,父母终,思归宁而不得,故作是诗以自见【现】也。”

意思是说,《泉水》直接写的是“卫女思归”之事。这是一位卫国国君之女,嫁给了其他国家的诸侯;她的父母已经不在世了,想要回卫国去探望娘家的亲人,却不被允许,所以作了这首诗,用来表达自己的思亲、思乡之情。“见”,读作“现”。

这位卫国国君之女,究竟是卫庄公、卫宣公、卫桓公三位国君之中谁的女儿,我们无法得知。不必在这个问题上用心过多,但只是“卫国之女”即可。因为,这里的“卫女”只是一个“类象”,可以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君之女,当然更可以是任何一个国君之女。

这位卫国之女,嫁到了其他诸侯国,按礼应该是居“国夫人”之位,但是,究竟是嫁到了哪个国家,究竟是不是身居“国夫人”之位,我们也无法得知。同样道理,我们只要知到某个国君之女嫁给了另外一个国家的国君就可以。

这位妇人,父母已经都不在了。按照礼仪规范,如果父母尚在,出嫁的妇人应该按礼探望父母,既能尽自己的孝心,也能宽慰父母之心。如今,父母已经不在了,按礼仪规范,则应该派遣大夫道娘家去,看望兄弟,说明自己的情况,而不是妇人亲自回娘家去。

那么,这位卫女是否真的回卫国了呢?没有,所以,只是“思归”。如果她真的亲自回娘家去,当然是“非礼”之事,不过,“思归”却不是“非礼”之事,而是“亲情之至”。思亲思乡而情真意切,却又不真正亲自回娘家,可谓“发乎情,止乎礼义”。

贤士贫寒,而其德其志不移;卫女既嫁,而思亲思乡情深。可叹身居君臣之位者,可叹国君之子孙,竟然不顾礼义廉耻,背离正道,败坏家邦;失信于庶民,失信于诸侯,失信于天下。如此如此,对不起天下、国家,对不起列祖列宗、兄弟姐妹、子孙后代。

三、第一章讲解:

原文:(必)彼泉水,亦流于淇(齐)。有怀于卫,靡(迷)日不思。娈(栾)彼诸姬,聊与之谋。

“毖彼泉水”的“毖”,本来是“慎重”之义,“惩前毖后”就是用此义。在这里,“毖”是被用来作为“泌”的假借字使用。今音把“泌”字读作“密”,而古音却读作“必”。《说文解字》说:“泌,侠流也。”

根据段玉裁先生注,“侠流”的意思是流水轻快、自然,犹如侠士风流爽快、重义轻财。这样就可以解释“毖彼泉水”之义了。这是“泉水始出”之貌。看那泉水,从从地下到泉眼,轻盈而自然地汩汩(古古)喷涌出来,这是卫女说自己生长在卫国之时。

“亦流于淇”的“亦”,意味着这个源泉所流出来的水也像其他泉水一样,既然来到了地面之上,就会横向流淌。“淇”是河流之名,“亦流于淇”就是说,源泉所流出的水也流到了淇河之中。《毛诗郑笺》说:“泉水流而入淇,犹妇人出嫁于异国。”

水从源泉喷涌出来之后,当然有润泽、流淌于本地之水,犹如同一父母所生的子女之中的男子,他们留在本国娶妻生子、尊祖敬宗、治国安民。然而,只要泉水之水多而且大,必然也会有水流淌到其他地方,犹如流入淇水,好比说,生为女子,则注定要外嫁他乡。

“有怀于卫”的“怀”,《毛诗郑笺》解释为“至”,是“至念”之义。为何把“怀”解释为“至念”?因为“怀”是“内心常存”、“永不忘怀”之义,意味着其“思念”不是由外在事物所偶然引发,而是内心所自有。这是说卫女虽已嫁,却内心永不忘卫国。

“怀”是“不忘之思”,是内心本来就有;“念”就是“常思”之义,是有意记在心间而不敢忘;“思”是外事外物入于心而心要接受的过程。所以,“有怀于卫”意味着卫女内心本来就有故乡卫国,犹如泉水无论流淌到何处,永远是出于最初的那个泉源。

“靡日不思”的“靡”,是“无”之义。正因为“有怀于卫”,所以才会“靡日不思”。卫女本来内心就有卫国,所以,每天都会不知不觉地触景生情,对卫国的思念之情也因此而不知不觉地流露出来,没有一天不是如此。

为什么说“无日不思”,却不说“时刻思念”呢?毕竟卫女已经嫁到外国,当然会有众多的事情要思虑,有众多的事情要去做,不可能也不应该整天内心只想卫国、只想亲人,否则也就不是通情达理、知礼知义之人了,也有悖于妇人之德。

“娈彼诸姬”的“娈”是“美好之貌”,“诸姬”是指卫女的那些尚未出嫁的同姓之女。不过,《毛诗郑笺》说:“所至念者,谓诸姬,诸姑伯姊。”由此来说,“诸姬”包括未嫁的同姓之女,也包括已嫁的姑姑、姐姐之类。

因为姑姑、姐姐都各自嫁到不同的地方去了,因此,要想见到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只能是“至念”,但是,不应该说卫女所“至念”的只是她的姑姑、姐姐们,而应该是卫国故土、卫国的亲人,以及从卫国出嫁到外国的姑姑、姐姐们。

这位卫女,已经嫁给了其他诸侯,成了“国夫人”,需要有情,更需要有礼。她思念故土、亲人,这是其情;其礼体现于何处呢?体现在她思念姑姑、姐姐是请教妇人之礼,体现在她思念未嫁的同姓之女士为了共谋妇人之礼。

“娈彼诸姬”之中的“娈”是“美好之貌”,是不是从姿色之美而言呢?不是。《说文解字》说:“娈,慕也。”段玉裁先生注又说是“顺也”。由此可知,“娈”之“美”在于其心之可慕、温婉顺礼。姑姑姐姐如此,是卫女见贤思齐;未嫁之女如此,是卫女择善而教。

“聊与之谋”的“聊”字,《毛诗诂训传》说是“原【愿】”,《毛诗郑笺》说是“且”。为何说是“愿”?因为这是卫女之期望;为什么说是“且”?因为卫女必然清楚,即使能够见到她们,也必然时间短暂。

“与之谋”是跟品德修养美好的姑姑、姐姐、妹妹们一起谋议妇人之礼,以期由此而使自己做得更好,大家也能做得更好。所谋的是妇人之礼,则是向上之道;所议的是怨人责人、自私自利、情色淫欲之事,则是向下之路。

四、第二章讲解:

原文:出宿于泲(己),饮饯(引建)于祢(尼)。女子有行航),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遂及伯博)(子)

1】卫女思归作构想,想象始行之安排。思乡思亲情切切,归心已在城郭外。

此诗自始至终都是“卫女思归”,而不是“归宁”的实录,所以,全诗所写的都像杜少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一样,是内心的构想。由此也可见,卫女却是“有怀于卫,靡日不思”。

“出宿于泲,饮饯于祢”,就是卫女内心的“归宁”构想。卫女从所在之国到卫国去,出了所在之国以后,赶一天的路,可以到“泲”这个地方住宿;要回卫国去,一定会有人送行,饯别的宴席可以设在“祢”这个地方。

然而,《毛诗诂训传》说:“祖而舍【释】軷(拔),饮酒于其侧曰饯,重始有事于道也。”这个解释,给我们增加了理解的难度。“祖”是“开始”之义;“舍”是在房屋、帐篷之中陈列祭品;“軷”是走山路的时候所举行的一种祭祀名称。

具体说来,走山路叫做“軷”,走草原叫做“跋”,走水路叫做“涉”。当我们说“跋山涉水”的时候,是用“跋”同时包括了“跋”和“軷”两方面的涵义。在此诗之中,“軷”字却可以包括所走的任何道路,但又用来专门指一种祭祀。

所谓“饮酒于其侧曰饯”,说明所谓的“设酒宴以践行”本来是与“軷祭”联系在一起进行的。“軷祭”是在出了城门以后、未到郊野之前,祈求一路平安之意。送行者在“軷祭”的现场旁边“设宴饮酒”,是人际之间的情义,而且是对所送之人的祝福。

“饮”字,表示“劝人饮酒”的时候,读作“去声”。在这里,是卫女想要去卫国,别人为她送行,是她接受别人劝酒而自己喝酒,所以,应该读作“上声”。“饯”是专指为了送别而准备的小型宴席,这里所表示的是“在送行者所设的送行宴席上”。

所谓“重始有事于道也”,意思是说,重视刚开始上路的时候所要做的事情。这里应该包括安排当晚的住宿问题,还有出了城郭之外的祭祀和饯别两件事。卫女既然设想得这么细致,可见其归心似箭、思乡思亲心切。

这里明明说的是“饮饯于祢”,其中的“祢”字只有“迷”这一个读音,为什么我们却注音为“尼”呢?因为《毛诗正义》说:“祢,乃礼反,地名,《韩诗》作‘坭’,音同。”或许本来就应该写作“坭”,《毛诗》却写为“祢”,才仍然读“尼”这个音吧?

为什么诗句之中没有说“祖而舍【释】軷(拔)”呢?因为按照当时的正规礼仪,应该是先有“軷祭”,然后才有“饯行”,可是,卫女此次出行究竟是不是想要完全按照礼仪,不得而知。再说,天子和诸侯出行,须有“軷祭”,卫女虽是夫人,却非诸侯。

为什么先说住宿,却后说“饮饯”呢?第一,要出行,不能不先考虑到住宿问题,以便安排行程;第二,此诗重点是写“卫女思归”,而“饮饯”不是最主要的,只不过是“卫女思归”设想之中的一个小环节而已。

2】男婚女嫁是常礼,出嫁必与亲远离。思归只问其姑姊,为何不问其兄弟?

“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意思是说,生为女子,就要遵循女子之道,不能不出嫁,因而远离父母兄弟。我们为什么把“行”字之音读作“航”?因为《毛诗郑笺》说:“行,道也。”人之所行(形)为行(航),人走于道上为行(形)。

卫女为何说此句呢?《郑笺》说:“妇人有出嫁之道,远于亲亲,故礼缘人情,使得归宁。”在此,郑玄先生把“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看作卫女要“归宁”的根据了。而孔颖达先生的《疏》也由此而展开,从而使卫女成了一个因为不能归宁而生怨恨之人了。

《毛诗正义》已经说了“国君夫人,父母在则归宁,没【殁】则使大夫宁于兄弟。卫女之思归,虽非礼,思之至也”,那么,卫女要强行“非礼”地回卫国,则非“思之至”,而是“思之过”了。因此,我们这里不取《郑笺》和《孔疏》之说。

水出源泉之后,必然有流淌于本国者,也有流淌到国外者,既然这是自然之道,流淌到国外也无可怨尤;同是父母所生,必有男女,既然男婚女嫁是人间之礼,那么,女子出嫁,同样也无可怨尤。因为出嫁而远离了父母兄弟,是无可奈何,但使人更加思念父母兄弟。

所以,“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是为“卫女思归”之“心切”做注脚,而不是由此引出卫女对礼仪的不满,不是由此引出卫女的怨尤之情。从“卫女”只是“思归”来说,是“思之至”;从“卫女”没有“真归”来说,是“发乎情,止乎礼”。

既然“卫女”是卫国国君之女,而又说起父母已经不在,那么,卫国的掌权者就应该是其兄弟。“卫女”按礼不能再去亲自回卫国,她固然是思念其兄弟姐妹,但是,须知“卫女”所嫁之人也应当是其他国家的诸侯,身为“国夫人”,恐怕不会不对卫国的担忧。

从“泉水”之喻来说,如果卫国混乱,相当于泉源之水变得浑浊;如果卫国衰亡,相当于泉源枯竭。因此,无论卫国是混乱还是衰亡,都会使这个“卫女”为之担忧。相比之下,“卫女”的兄弟们,难道就不感到愧疚羞耻吗?

此章最后说:“问我诸姑,遂及伯姊。”父亲的姐妹叫做“诸姑”,自己的姐姐叫做“伯姊”。《孔疏》说:“不问兄弟宗族,而问姑及姊,由亲其类也。”可是,前文明明说了“远父母兄弟”,而卫女岂能要“归宁”却“不问兄弟宗族”呢?

对此,我们无法得知。但是,看看卫庄公、卫桓公、州吁、卫宣公,哪一个是合乎“君道”的国君?“卫女”莫非是不忍心去问?不敢去问?不必再去问?无论如何,“卫女”只问姑姑、姐妹这些自己的“同类”,却不问兄弟宗族,绝非只是“亲其类”的问题。

或许当“卫女”对卫国之国事已经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所剩下的只能是对亲情的眷恋了;当“卫女”对掌握卫国大权的兄弟已经心灰意冷的时候,也就不愿意再去关心兄弟之事了。可是,卫国的盛衰,却会影响到“卫女”的姑姑、姐妹。

上一条:QQ群讲座稿102:《诗经·邶风·泉水》(二)(2014.10.26)

下一条:QQ群讲座稿100:《诗经·邶风·简兮》(二)(2014.10.12)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文学院 电话:0531-82769210  邮编:250022

Copyright 版权所有 必赢71886网址登录 - 必赢平台网站多少 All rights reserved.2019

鲁ICP备09051414号